运水及担柴,无处非般若。
如是我闻时,世尊殊不也。
运水及担柴,无处非般若。
如是我闻时,世尊殊不也。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背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运水担柴之事,引出对般若智慧的深刻理解。"运水及担柴,无处非般若",意味着在日常劳作中,每一刻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修行的意义。"般若"是佛教术语,意为智慧,此处指的是一种超越世俗、洞察本质的智慧。
"如是我闻时",借用佛经开篇的语句,强调所言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暗示这些智慧并非虚构,而是长老夜讲的真谛。"世尊殊不也",则表达了对长老智慧的高度敬仰,认为他的讲解超出了凡俗的理解,达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禅宗中“生活即修行”的理念,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实践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
从别后,千回梦忆,何处琴挑香惹。
记小语怜惜,芳姿俊雅。红潮微醉金蝉亚。
褰绣幔、认得雨娇云姹。便一刻、算作百年声价。
清暇。
长回首、绿屏深曲,轻啼浅笑,顿觉鸳被生寒,总负鲛珠频洒。
白头吟就偏惊讶。更细数盟言、织就回文重写。
那便得眼前、玉人如画。素娥幽冶。忍使梦游抛舍。
梧桐下。寸心斗酒争芳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