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频惊节物,乱来依旧江山。清明雨过杏花寒。
红紫芳菲何限。春病无人消遣,芳心有酒摧残。
此情拍手问阑干。为甚多愁我惯。
老去频惊节物,乱来依旧江山。清明雨过杏花寒。
红紫芳菲何限。春病无人消遣,芳心有酒摧残。
此情拍手问阑干。为甚多愁我惯。
这首诗是南宋词人王千秋的《西江月(其二)》。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词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面对时光流逝、自然变迁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感受。
“老去频惊节物”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的心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时间的敏感度增加,每到年节都能深刻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下一句“乱来依旧江山”,则是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尽管人事变迁,但大自然的景象依然如故,这种对比强化了诗人的感慨。
接下来,“清明雨过杏花寒”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天图景。清明时节的细雨过后,杏花仍带着一丝凉意,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淡定与孤寂。
“红紫芳菲何限”表现了一种对春天美好景物无尽的赞美之情。然而,紧接着“春病无人消遣”,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在春日里感到的情绪低落,没有人能够理解和分享,这种孤独感更深了。
“芳心有酒摧残”一句,透露出诗人用酒来慰藉自己的情怀。芳心指的是春天的心境,有酒则是借酒浇愁,但这种做法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悲凉。
最后,“此情拍手问阑干。为甚多愁我惯”两句,诗人以拍手自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愁绪,他似乎在询问自己,为何总是如此沉浸于无尽的忧伤之中。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映,也是对世事无常的一种无奈领悟。
这首词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一个老年人面对生活、自然和个人情感时复杂的情绪。它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生境况的悲欢离合与个体情感的波折。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