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峡瞿塘十丈波,大宁盐井火云多。
贼巢散满空山里,旧日居民有几何。
巫峡瞿塘十丈波,大宁盐井火云多。
贼巢散满空山里,旧日居民有几何。
这首诗描绘了巫峡瞿塘的壮丽景象与大宁盐井的热浪云烟,同时揭示了战乱后荒凉的山林与居民稀少的凄凉情景。诗人通过对比自然景观的雄伟与社会变迁的悲凉,展现了深刻的历史沧桑感。
首句“巫峡瞿塘十丈波”,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巫峡瞿塘的壮阔水势,十丈波涛仿佛直冲云霄,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接着,“大宁盐井火云多”一句,将视线转向大宁地区的盐井,这里烈日炎炎,火云翻滚,不仅描绘了炎热的气候,也暗示了盐业生产的艰辛与环境的恶劣。
“贼巢散满空山里”一句,笔锋一转,指向了战争的痕迹。在山林深处,曾经是贼寇藏身之地,如今却一片荒凉,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与生机。这不仅是对战乱破坏的直接描述,也是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最后一句“旧日居民有几何”,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战乱后人口减少、家园荒废的深切忧虑。这一问,不仅仅是对现实状况的感慨,更是对未来的深深思考,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社会稳定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构建了一个既壮美又悲凉的世界,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同情。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