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几不知暮,喧喧瓦雀还。
下帘疏雨后,虚室一灯閒。
闻反声如脱,思微识近顽。
从兹悟真性,正在有无间。
隐几不知暮,喧喧瓦雀还。
下帘疏雨后,虚室一灯閒。
闻反声如脱,思微识近顽。
从兹悟真性,正在有无间。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静坐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对外界喧嚣的超然态度。
首句“隐几不知暮”,诗人坐在桌旁,手托着下巴,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滞,他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沉浸于自己的思绪之中。接着,“喧喧瓦雀还”一句,以鸟鸣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鸟儿归巢的场景与诗人的内心世界形成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诗人的超然与内心的平和。
“下帘疏雨后,虚室一灯閒”两句,描绘了雨后的景象,窗帘轻轻放下,室内一片清幽,一盏孤灯照亮了整个空间,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温馨的氛围。这里的“虚室”不仅指物理上的空旷,更象征着心灵的纯净与空灵。
“闻反声如脱,思微识近顽”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声音的独特感悟。听到的声音仿佛从内心深处传来,既遥远又贴近,既有解脱之感,也有对生活琐事的细微察觉。这种感受既深邃又微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内心的丰富情感。
最后,“从兹悟真性,正在有无间”点明了诗人的感悟。在这一系列的体验之后,他认识到真正的自我(真性)存在于有与无之间,即存在于现实与超然之间,这是一种超越物质与精神界限的领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傍晚静坐时分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