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形如槎云浮浮,耆阇崛翔云上头。
西来意祖三弟子,一块净土虚根留。
梵僧碧眼亲识得,指点怪秘传千秋。
山灵非神亦非鬼,梦落深宫愁帝子。
梦中山在缥渺间,按图来求走中使。
一朝觅得随布金,山花笑指宫车临。
铅脂洗净功德水,富贵了寂钟鱼音。
此时老公失精魄,刹帝利来徒面壁。
空谈已著旬波魔,百身那忏台城厄。
金瓯已缺荒故宫,劫灰留镇无心峰。
珠珞散为尘土尽,楼台半逐云烟空。
从此槎浮失归路,天女常留散花处。
天边鹫鴐如可招,却跨山头决空去。
山形如槎云浮浮,耆阇崛翔云上头。
西来意祖三弟子,一块净土虚根留。
梵僧碧眼亲识得,指点怪秘传千秋。
山灵非神亦非鬼,梦落深宫愁帝子。
梦中山在缥渺间,按图来求走中使。
一朝觅得随布金,山花笑指宫车临。
铅脂洗净功德水,富贵了寂钟鱼音。
此时老公失精魄,刹帝利来徒面壁。
空谈已著旬波魔,百身那忏台城厄。
金瓯已缺荒故宫,劫灰留镇无心峰。
珠珞散为尘土尽,楼台半逐云烟空。
从此槎浮失归路,天女常留散花处。
天边鹫鴐如可招,却跨山头决空去。
这首诗《浮槎山寺》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描绘了一幅充满神秘与历史感的画面。诗中以“山形如槎云浮浮”开篇,将浮槎山的山形比作漂浮于云中的木筏,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耆阇崛翔云上头”进一步渲染了山的高耸与神秘。
“西来意祖三弟子,一块净土虚根留”两句,借佛教故事,暗示浮槎山曾是三位高僧修行之地,留下了一片清净的净土。随后,“梵僧碧眼亲识得,指点怪秘传千秋”则描述了外来僧侣对这片圣地的发现与传承,使得其神秘色彩更加浓厚。
“山灵非神亦非鬼,梦落深宫愁帝子”将山灵拟人化,赋予其情感,通过深宫帝子的梦境,展现了山与人的深层联系。接下来,“梦中山在缥渺间,按图来求走中使”则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描绘了人们寻找山的过程。
“一朝觅得随布金,山花笑指宫车临”表现了人们找到山后的喜悦与山花的欢迎,象征着心灵的满足与自然的和谐。之后,“铅脂洗净功德水,富贵了寂钟鱼音”则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思考,以及对内心平静的向往。
“此时老公失精魄,刹帝利来徒面壁”通过比喻,揭示了不同阶层人士面对内心世界的反应,以及对修行的理解。接下来,“空谈已著旬波魔,百身那忏台城厄”则反映了对空谈与实际行动的反思,以及对困境的超越。
“金瓯已缺荒故宫,劫灰留镇无心峰”通过历史遗迹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与现今衰败的感慨。最后,“珠珞散为尘土尽,楼台半逐云烟空”则以自然景象的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万物的变迁。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浮槎山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深刻感悟。
看漠漠纷纷,絪缊缭绕,白昼非烟非雾。
紫塞酸风,黄沙苦月,散漫陇云关树。
十丈马头,缁衣化尽,东华旧路。
记江南、春景佳时,细逐落花飞絮。谁把红牙暗度。
见画梁簇簇,飘来无数。
何处印香痕,爱杀玉弓微步。
日长静对,虚窗弄影,傍着炉香几缕。
算人世、弱草轻栖,只合清歌缓舞。
回车哭罢,忽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大抵长安局似弈,正打辘轳双劫。
东阁除书,西台弹事,早暮分凉热。
一言以蔽,无财不可为悦。
君看游客纷纷,吹竽鼓瑟,槐柳森齐列。
何异乞儿争向火,转眼灰飞烟灭。
或问先生,何为至此,仆亦无言答。
掉头归去,闭门独卧寒雪。
地老天荒,悲歌不独江淹恨。
小庭风絮也关愁,林下重题韫。应付莺花管领。
好看承、车香障锦。胡然空谷,翠袖天寒,衡门栖隐。
绣户燃脂,彤奁占尽妆台韵。
断肠哀怨为谁吟,宛转萦方寸。欲倩萧郎寄问。
早消除、风凄月闷。试拈湘管,爱劈鸾笺,叠成方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