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香梦墨花台,又向东山伴玉梅。
露滴秋珠供洗砚,云装春黛劝浮杯。
玄心浣月烟炉静,秀句撩莺石室开。
归去峰灵如有问,既将峦壑赋邹枚。
几年香梦墨花台,又向东山伴玉梅。
露滴秋珠供洗砚,云装春黛劝浮杯。
玄心浣月烟炉静,秀句撩莺石室开。
归去峰灵如有问,既将峦壑赋邹枚。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雅士在东山的生活场景,充满了诗意与宁静。首联“几年香梦墨花台,又向东山伴玉梅”以“香梦”和“墨花台”渲染出一种文人的梦境与创作氛围,而“又向东山伴玉梅”则点明了地点与时节,玉梅的清雅与东山的静谧相得益彰。
颔联“露滴秋珠供洗砚,云装春黛劝浮杯”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露珠与云彩赋予了生命,它们仿佛在为文人提供便利与助兴,展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自然美与人文美。这里不仅体现了文人的生活情趣,也暗示了自然与艺术的相互激发。
颈联“玄心浣月烟炉静,秀句撩莺石室开”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意境。通过“玄心”、“浣月”、“烟炉静”等词语,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心灵纯净的境界。同时,“秀句撩莺石室开”则以鸟鸣声作为回应,仿佛是自然界的赞歌,呼应着文人的才思如泉涌,石室(书房)因此而被开启,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文化活力。
尾联“归去峰灵如有问,既将峦壑赋邹枚”以想象的方式,设想了文人离开后,山峰可能发出的疑问,以及他将如何用文字记录下这山川之美。这一联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体现了文人对于自然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通过文字来表达和传承这种美的决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东山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以及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何年六丁驱霹雳,苍龙惊起穿崖石。
拿雷掣电卷波涛,来与真仙分窟宅。
上崖窅深如侧瓮,下崖谽谺如空洞。
不知泉脉从何来,百面鼙鼓长汹涌。
大灵闯首浮中流,背隐八卦开双眸。
似闻夏潦不能没,疑有神仙司诸幽。
我曾雁荡观龙鼻,半日才通涓滴水。
岂如六月散甘霖,灵泉滚滚无穷已。
惜哉埋没荒烟中,车马来稀三叠重。
若教遗向飞来峰,龙井冷泉皆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