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岩路转东,初地翠云丛。
既狭始开豁,当前悟塞通。
逃禅孰龙象,访道岂崆峒。
自是乘春兴,聊因识化工。
钟灵山有独,资始物惟同。
最爱苔皴绿,未须花放红。
遐思硕人轴,且憩梵王宫。
相好虽千亿,根源蔽色空。
苍岩路转东,初地翠云丛。
既狭始开豁,当前悟塞通。
逃禅孰龙象,访道岂崆峒。
自是乘春兴,聊因识化工。
钟灵山有独,资始物惟同。
最爱苔皴绿,未须花放红。
遐思硕人轴,且憩梵王宫。
相好虽千亿,根源蔽色空。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漫步于苍岩小径,沿途翠云丛生,道路时而狭窄,时而开阔,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与顿悟。诗人借由探访寺庙,寻求心灵的解脱与道义的指引,表达了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感悟。
“苍岩路转东,初地翠云丛。” 开篇即以苍岩与翠云渲染出一片幽静而神秘的自然景象,引人入胜。
“既狭始开豁,当前悟塞通。” 描述了道路的曲折变化,暗示人生旅途中的艰难与豁然开朗,以及在困境中寻得真理的喜悦。
“逃禅孰龙象,访道岂崆峒。” 通过“逃禅”与“访道”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与追求精神境界的思考。
“自是乘春兴,聊因识化工。” 表达了诗人借春日之景,领悟自然与宇宙的奥秘,以及对创造者的敬畏之情。
“钟灵山有独,资始物惟同。” 强调了山川的独特魅力与万物的共通性,体现了自然之美与生命之源的和谐统一。
“最爱苔皴绿,未须花放红。” 对比了苔藓的绿意盎然与花朵的鲜艳夺目,表达了诗人对朴素自然之美的偏爱。
“遐思硕人轴,且憩梵王宫。” 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对古代智者与宗教圣地的向往与敬仰,以及暂时的休息与内心的平静。
“相好虽千亿,根源蔽色空。” 最后一句以“相好”与“根源”对比,揭示了表面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内在精神世界的深远与重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人生等多重主题的深刻洞察与独特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蔌蔌池上雨,离离雨中萍。
方聚若浮云,忽散如流星。
永怀平生友,雨翳山冥冥。
今我双履迹,何由至其庭。
旧梦四十年,松间两囊萤。
相从岂无时,念此秋鬓零。
向来苍松色,鬓毛与之青。
我鬓已如兹,松下应有苓。
岁晚携长镵,一啖三千龄。
迂言以自慰,勿遣傍人听。
一间广榭绿阴中,脱帽披襟纳晚风。
曾记廿年同坐月,忽惊两鬓半成翁。
低徊耆硕怜梧影,缥缈仙情问桂丛。
只有双星仍夙好,娟娟秋水思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