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自生听,谁知理入微。
藏公真静者,于此发清机。
心耳无边际,声闻有是非。
语馀分手去,潭底白云飞。
流水自生听,谁知理入微。
藏公真静者,于此发清机。
心耳无边际,声闻有是非。
语馀分手去,潭底白云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画面,通过“流水”、“藏公”、“清机”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
首句“流水自生听”,以流水的声音作为背景,引出听觉的感受,暗示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流动。接着,“谁知理入微”一句,点明了理解自然与内心深处真理的难度,需要深入思考与感悟。
“藏公真静者,于此发清机。”这里提到的“藏公”是真正的静修者,在这清澈的潭水边,他发现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源泉。这一句不仅赞美了藏公的修为,也暗示了在喧嚣世界中寻找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心耳无边际,声闻有是非。”诗人进一步探讨了心灵与声音的关系,提出心灵不受外界限制,而声音则可能引发是非与误解。这反映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重视,以及对外界影响的辩证看法。
最后,“语馀分手去,潭底白云飞。”在对话结束时,诗人与藏公分别,潭底的白云随风飘散,象征着心灵的自由与释放。整个画面充满了宁静与超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和谐统一的追求和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物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洞察。
岁月惊心晚,萧萧满眼秋。
乾坤双鬓短,天地一身浮。
有客寻遗逸,无人识故侯。
鸟喧寒日下,山静宿云收。
富贵独能致,蓬莱未可求。
心閒堪作乐,身老不禁愁。
霜信惊玄鸟,潮声起白鸥。
渚花方靡靡,庭竹更脩脩。
无限深秋趣,孤舟横渡头。
我饮酒,饮一斗。不问杜康有奇方,仪狄有好手。
不问程乡千里无,给园三昧否。我饮酒,饮一斗。
若李翰林能上船,若马临邛能涤缶。
若王刺史能爱贤,我当再拜结良友。
尊前论语半部书,十二三时随吞呕。
闭门终日有谁知,独酌无惭酒一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