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大江头,雄跨二百州。
孤峰云际出,萧寺镜中浮。
岚翠沾衣湿,泉声度竹幽。
神龙行雨过,天女散花游。
风逆帆斜渡,潮回海倒流。
祗园春寂寂,仙梵夜悠悠。
尘起淮南市,烟生海上洲。
珠光寒射月,蜃气晓成楼。
转战怀名将,凭陵失卤酋。
登临动遐想,无限古今愁。
屹立大江头,雄跨二百州。
孤峰云际出,萧寺镜中浮。
岚翠沾衣湿,泉声度竹幽。
神龙行雨过,天女散花游。
风逆帆斜渡,潮回海倒流。
祗园春寂寂,仙梵夜悠悠。
尘起淮南市,烟生海上洲。
珠光寒射月,蜃气晓成楼。
转战怀名将,凭陵失卤酋。
登临动遐想,无限古今愁。
此诗描绘了金山寺的壮丽景象与悠久历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金山寺在长江之畔的独特风貌。
首联“屹立大江头,雄跨二百州”开篇即以磅礴之势,描绘金山寺雄踞江边,气势非凡,仿佛跨越了数百州的辽阔。接下来“孤峰云际出,萧寺镜中浮”,则通过对比手法,将金山寺比作云间孤峰,又似镜中倒影,既显其独立不群,又寓含禅意深远。
“岚翠沾衣湿,泉声度竹幽”两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描绘了金山寺周围环境的清幽与静谧,雾气缭绕,泉水潺潺,竹林深处更添一份神秘与宁静。“神龙行雨过,天女散花游”则运用神话传说,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神龙与天女的出现,为金山寺蒙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
“风逆帆斜渡,潮回海倒流”描绘了金山寺周边自然景观的壮美与变幻莫测,风起时帆船倾斜,潮退时海面倒流,展现出大自然的伟力与金山寺的超然地位。“祗园春寂寂,仙梵夜悠悠”则转向对寺庙内部的描写,春天的祗园寂静无声,夜晚的梵音悠扬不绝,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尘起淮南市,烟生海上洲”通过对比,突出了金山寺远离尘嚣,独享一片净土的形象。“珠光寒射月,蜃气晓成楼”则以珠光与蜃气的奇景,进一步渲染了金山寺的神秘与美丽。“转战怀名将,凭陵失卤酋”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与对权贵的讽刺。“登临动遐想,无限古今愁”则点明了游览金山寺所引发的深思与感慨,既有对历史变迁的感叹,也有对人生无常的忧愁。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金山寺的自然美景与宗教氛围,也蕴含了诗人对历史、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明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