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笑平生志,常思赋遂初。
升沈今已定,踪迹竟何如。
岩穴怀高侣,风尘寄索居。
几时归皂帽,闭室注虫鱼。
自笑平生志,常思赋遂初。
升沈今已定,踪迹竟何如。
岩穴怀高侣,风尘寄索居。
几时归皂帽,闭室注虫鱼。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戴亨所作的《自笑》。诗中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自我反思。
首句“自笑平生志”,诗人以自嘲的口吻回顾自己一生的志向,暗示这些志向可能并未实现或与现实有所出入。接着,“常思赋遂初”一句,表达了诗人常常思考如何回到最初的创作状态,可能暗指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感到某种失落或不满足。
“升沉今已定”表明诗人已经接受了人生的起伏变化,不再为过去的得失过分忧虑。“踪迹竟何如”则提出了一个深思的问题:自己的生活轨迹究竟如何?是否达到了内心的期望?
“岩穴怀高侣,风尘寄索居”描绘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内心世界,渴望与高雅的朋友相聚,同时又不得不在世俗的生活中寻求寄托。这里既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包含了对现实无奈的妥协。
最后,“几时归皂帽,闭室注虫鱼”表达了诗人对于回归宁静、专注学术研究的渴望。皂帽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头饰,此处象征着文人的身份和学术追求。诗人希望有一天能放下尘世的纷扰,专注于研究虫鱼之学,即自然界的生物,这既是一种学术追求,也可能寓含着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其对理想与现实、隐逸与世俗、学术与生活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