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衣染帝乡尘,踪迹仍传活计贫。
高掇桂枝曾遂志,假拖蓝绶至终身。
侯门寂寞非知己,泽国悽惶似旅人。
今已向公坟畔过,不胜怀抱暗酸辛。
十年衣染帝乡尘,踪迹仍传活计贫。
高掇桂枝曾遂志,假拖蓝绶至终身。
侯门寂寞非知己,泽国悽惶似旅人。
今已向公坟畔过,不胜怀抱暗酸辛。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对故人邓洵美的怀念之情。开篇“十年衣染帝乡尘,踪迹仍传活计贫”两句,通过反复提及长久以来在京城生活留下的印记,以及流传下来的关于邓洵美生前的俭朴作风,表达了诗人对邓洵美的深切怀念。"高掇桂枝曾遂志,假拖蓝绶至终身"两句,则是通过邓洵美曾经摘取桂枝以寄托理想,以及他一生都未能摆脱贫困的境遇,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其品格和遭际的同情。
紧接着,“侯门寂寞非知己,泽国悽惶似旅人”两句,通过对比说明了邓洵美在世时虽身处显赫之家,却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和支持,而他自己则像一个漂泊异乡的人,心中充满忧虑,这强化了诗人对其不幸遭遇的怜悯。
最后,“今已向公坟畔过,不胜怀抱暗酸辛”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在现实行动上对故人的追思之情。诗人经过邓洵美墓地时,无法抑制内心深处的悲伤和怀念,这种情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难以承受。
整首诗通过对故人的生平、品格以及与其交往经历的回忆,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哀思和对于朋友不幸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本身可能面临的困境与孤独感,表达了一种时代变迁中个人命运的无奈。
大音久不作,干羽云潜凋。
慨无札观鲁,喜有齐闻韶。
获麟遽穷泣,仪凤安可招。
聊为语师挚,于焉托颜瓢。
苟得行武城,莞尔良逍遥。
岂图千载下,俎豆崇累朝。
礼明乐具举,情备文亦昭。
合止谐祝圉,升歌间笙箫。
两阶列籥翟,万武扬飘绡。
美善见韶箾,揖逊亲唐尧。
昔曾俨对越,奏假凝焄蒿。
今来谒庭庑,钧天闻青霄。
岂徒象删述,德迈功前超。
生民绍物轨,百王式宗标。
邈予寄遐想,旷世神交遥。
愿言继忘味,岂曰知音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