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齿埋之土,何曾愿世知。
终为交趾献,亦被普贤骑。
惜齿埋之土,何曾愿世知。
终为交趾献,亦被普贤骑。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石竺山二十咏(其十五)》。从鉴赏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哀悼之情和对英雄末路的感慨。
"惜齿埋之土,何曾愿世知。"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英雄被埋藏在泥土中的遗憾,以及这些英雄生前不愿意让自己的名字流传于世。这里的“齿”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玉器,用来比喻那些被尘封的历史人物和事迹。“何曾愿世知”则是诗人对于那些英雄本无意于名垂青史的理解与同情。
"终为交趾献,亦被普贤骑。"
这两句具体描绘了某位英雄最终落魄的情形。在历史上,“交趾献”指的是古代南方地区的臣服,而“普贤骑”则是强敌的骑兵。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展现了英雄从英勇到沦陷的悲剧过程。
整首诗语言质朴,但蕴含深情,透露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无奈与惋惜之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忠义和个人名声的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