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灌稻田,饥年稻亦熟。
舟中爱桑麻,日午因成宿。
相承几十代,居止连茅屋。
四邻不相离,安肯去骨肉。
书生说太苦,客路常在目。
纵使富贵还,交亲几坟绿。
江水灌稻田,饥年稻亦熟。
舟中爱桑麻,日午因成宿。
相承几十代,居止连茅屋。
四邻不相离,安肯去骨肉。
书生说太苦,客路常在目。
纵使富贵还,交亲几坟绿。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祥和的乡村景象,展现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与情感,以及邻里间的相互扶持。首句“江水灌稻田,饥年稻亦熟”表明即便是在饥荒之年,由于有江水灌溉,稻田仍能获得充足的水分而结出果实,这是对自然恩赐与农业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
接着,“舟中爱桑麻,日午因成宿”则描绘了诗人在船中对桑麻(桑树和麻类植物)的喜爱之情,因为桑麻可以为人们提供阴凉的避暑之所,所以在炎热的午后,人们愿意在这片绿荫下停留片刻。
“相承几十代,居止连茅屋”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沉淀与生活的延续。诗人提到的是一处由几十代人共同维护和传承下来的居民点,这里的“茅屋”是用茅草覆盖的简陋房屋,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材料的利用以及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
“四邻不相离,安肯去骨肉”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邻里间紧密关系的情感。这里的“四邻”指的是周围的邻居,“不相离”意味着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而后半句“安肯去骨肉”则用比喻手法强调这种情谊非同小可,犹如亲人骨肉一般难以割舍。
在接下来的几句,“书生说太苦,客路常在目。纵使富贵还,交亲几坟绿”,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书生生活的反思与对远方旅途的感慨。“书生”通常指的是读书人,这里的“说太苦”可能是因为长时间的学习和仕途之路充满艰辛。而“客路常在目”则意味着诗人一直处于出行的状态,目睹着不断变化的风景。
最后,“纵使富贵还,交亲几坟绿”表达了即便是功成名就、富贵归来,对于那些已故去的老朋友和邻里,诗人仍然怀念他们,就像那些墓地上的青草一样。这里“交亲”指的是深厚的情谊,而“几坟绿”则象征着时间流逝与生命消长。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恩赐、农业劳动成果以及邻里间情感联系的珍视,同时也抒发了对于书生生活的反思和对远方旅途的感慨。
濂洛相传无别法,孔颜乐处要精求。
须凭实学士夫到,莫作闲谈想像休。
襟韵何如,文雅风流,王谢辈人。
问传家何物,多书插架,放怀无可,有酒盈樽。
一咏一谈,悠然高致,似醉当年曲水春。
还知否,壮胸中万卷,笔下千军。
门前我有佳宾。
但明月、清风更此君。
喜西庐息驾,心间胜日,东皇倚杖,目送行云。
闻道君王,玉堂佳处,欲诏长杨奏赋孙。
功名看,一枝丹桂,两树灵椿。
风送清篙,沿流溯、武夷九曲。
回首处,虹桥无复,幔亭遗屋。
翠壁云屏临钓石,银河雪瀑飞寒玉。
想当年、铁笛倚林吹,秋空绿。
褰荇带,支筇竹。
披荷芰,餐椒菊。
问丹崖碧岭,底堪重辱。
青笈不妨娱老眼,乌靴未许污吾足。
恰仙游,一枕梦醒来,胡麻熟。
卓茕欧阳子,是江山、毓秀钟灵,异才间世。
怜则韶光三月暮,蓂叶尧阶有四。
正天启、悬弧盛事。
金鸭亭亭书云篆,散非烟、南极真仙至。
来为尔,荐嘉瑞。
神清洞府丹书字。
拥笙歌、绮席高张,更罗珠翠。
个里长春人不老,仙籍玉环暗记。
但判取、醄醄沈醉。
拟作新诗八千首,待一年、一献称俾尔。
耆而艾,昌而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