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事出县閤,初闻兹山灵。
寺扉隐天色,影刹遥丁丁。
碧峰委合沓,香蔓垂蓂苓。
清景为公有,放旷云边亭。
秋赏石潭洁,夜嘉杉月清。
诵空性不昧,助道迹又经。
是以于物理,纷然若未形。
移来字人要,全与此道冥。
释事出县閤,初闻兹山灵。
寺扉隐天色,影刹遥丁丁。
碧峰委合沓,香蔓垂蓂苓。
清景为公有,放旷云边亭。
秋赏石潭洁,夜嘉杉月清。
诵空性不昧,助道迹又经。
是以于物理,纷然若未形。
移来字人要,全与此道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秋游览法华寺的迷人画卷。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法和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释事出县閤,初闻兹山灵"一句,以一个转折点开始,告知读者诗人离开世俗的羁绊,首次听闻这座山中的神秘力量。这里的“释事”暗示了佛法与尘世的区别,而“县閤”则是世间的象征。
"寺扉隐天色,影刹遥丁丁"写出了寺庙隐藏在苍翠的山色之中,其轮廓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影刹"二字精妙地捕捉了光影之间的变化,而“遥丁丁”则描绘出寺庙在深山中的位置,既远离尘世,又庄严肃穆。
"碧峰委合沓,香蔓垂蓂苓"中,“碧峰”、“委合沓”形容了连绵不绝的绿色山峰,其间或隐或现,宛若自然之笔触。"香蔓垂蓂苓"则描写了藤曼蔓生,花香四溢的情景,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佛寺的清净相得益彰。
"清景为公有,放旷云边亭"一句,诗人将“清景”视为公共的财富,任何人都可欣赏。"放旷云边亭"则是对远离尘嚣、置身于云端之感的描绘,这里的“云边亭”不仅是物理空间,也象征着心灵的净土。
"秋赏石潭洁,夜嘉杉月清"中,“秋赏石潭洁”表达了诗人在秋天对清澈石潭之美的欣赏。而“夜嘉杉月清”则写出了夜晚时分,杉树下明月清辉之美,两者都体现出自然界在不同时段的不同面貌。
"诵空性不昧,助道迹又经"这两句,诗人通过诵读佛法中的“空性”概念,表达了对佛理的理解和信仰。这里的“不昧”意味着对真理的清醒认识,而“助道迹又经”则是指借助于佛教的修行路径,使心灵得到进一步的净化。
"是以于物理,纷然若未形"一句,诗人通过这般自然景象和佛法的结合,感悟到了宇宙间万物的本质,这种感悟如同尚未成型的雏形,充满了神秘而深邃的哲理。
最后两句"移来字人要,全与此道冥"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这些美好和心得传递给后来之人,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并融入到这股佛法与自然交织的精神之中。
奴如飞絮,郎如流水,相沾便肯相随。
微月户庭,残灯帘幕,匆匆共惜佳期。
才话暂分携。
早抱人娇咽,双泪红垂。
画舸难停,翠帏轻别两依依。
别来怎表相思。
有分香帕子,合数松儿。
红粉脆痕,青笺嫩约,丁宁莫遣人知。
成病也因谁。
更自言秋杪,亲去无疑。
但恐生时注著,合有分于飞。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
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
豪俊气如虹。
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
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
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
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
往事逐孤鸿。
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
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