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沾春色也秾纤,小院疏篱秘靓严。
人比孤花清入圣,天然真味淡非盐。
未须采摘供调药,为嗅馨香置近檐。
落英好护余根在,来岁还看茁玉尖。
不沾春色也秾纤,小院疏篱秘靓严。
人比孤花清入圣,天然真味淡非盐。
未须采摘供调药,为嗅馨香置近檐。
落英好护余根在,来岁还看茁玉尖。
这首诗描绘了家僮从野外带来两株黄色菊花放置于轩中的情景,诗人对这菊花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并通过诗歌表达出来。诗中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将菊花的形态、色泽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描绘得生动形象。
首句“不沾春色也秾纤”,点出菊花虽不在春天开放,却依然有着浓郁的色彩和纤细的姿态,展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接着,“小院疏篱秘靓严”描绘了菊花生长的小环境,小院与疏篱之间,菊花被精心呵护,显得格外美丽庄严。
“人比孤花清入圣,天然真味淡非盐”两句,将人与花进行对比,赞美菊花的高洁与清雅,如同圣人一般,其自然之味淡雅而不失真谛,不同于世俗的咸味,强调了菊花的纯净与高远。
“未须采摘供调药,为嗅馨香置近檐”则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认为无需采摘它来作为药物,只需让其香气靠近檐下,就能感受到它的美好。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尊重与欣赏。
最后,“落英好护余根在,来岁还看茁玉尖”寄托了诗人对未来菊花再次绽放的期待,希望保护好菊花的根部,来年还能看到它如玉尖般的新芽,寓意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菊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之美,更蕴含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美好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