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外霜高细草平,架头风起一编横。
琼筵坐月人何处,侍史天香夜几更。
鼠落空梁余鬼气,虫吟旧砌得诗声。
烛龙未解多愁字,又到秋天不肯明。
帘外霜高细草平,架头风起一编横。
琼筵坐月人何处,侍史天香夜几更。
鼠落空梁余鬼气,虫吟旧砌得诗声。
烛龙未解多愁字,又到秋天不肯明。
这首《秋夜》由清代诗人吕庄颐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静谧景象。
首句“帘外霜高细草平”,以霜高、细草平的景象开篇,营造出秋夜的清冷氛围。霜高暗示了天气的寒冷,细草平则展现了秋日草木凋零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接着,“架头风起一编横”一句,通过风吹动书架上的书籍,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的凛冽和夜晚的宁静。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思绪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
“琼筵坐月人何处,侍史天香夜几更。”这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琼筵(美酒宴席),暗示了月色的皎洁与美好。同时,以侍史(古代官职)象征月亮周围环绕的星辰,以及夜晚的钟声,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静谧与神秘。
“鼠落空梁余鬼气,虫吟旧砌得诗声。”这两句描绘了秋夜特有的自然景象。老鼠在空荡的梁上留下痕迹,透露出一丝阴森的气氛;而墙脚的虫鸣,则像是在吟诵着诗人的心声,增添了诗歌的意境深度。
最后,“烛龙未解多愁字,又到秋天不肯明。”烛龙在这里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愁绪,难以被理解或化解。诗句表达了诗人面对秋天的无奈与哀愁,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
整体而言,《秋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秋夜的独特感悟,以及内心深处的忧郁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