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之来本自求,世人闻语不回头。
但知自快身前欲,不道永为身后羞。
祸福之来本自求,世人闻语不回头。
但知自快身前欲,不道永为身后羞。
这首诗《闵仙》由宋代诗人徐积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揭示了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往往忽视了长远后果的普遍现象。
首句“祸福之来本自求”,开篇点明了祸福的根源在于个人的追求。这里的“自求”既包括了积极的追求,也包含了消极的欲望,暗示了人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可能走向不同的道路,最终导致不同的结果。
次句“世人闻语不回头”,强调了多数人在听到关于祸福的警示时,往往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反映了人性中对未知风险的恐惧与对眼前利益的贪婪之间的矛盾心理。
第三句“但知自快身前欲”,进一步描绘了人们只顾眼前快乐和满足,不顾及长远后果的心态。这里的“身前欲”指的是当前的欲望和享乐,强调了人们在追求即时满足时的短视行为。
最后一句“不道永为身后羞”,总结了前文的论述,指出这种只顾眼前不顾后路的行为,最终将导致无法挽回的耻辱和后悔。这句话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追求长远的利益和道德,而非仅仅满足于眼前的享乐。
整体而言,《闵仙》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人性中的贪婪与短视,以及其带来的后果,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警示意义。
人物名家旧姓吴,一枝神笔近来无。
赵州故事谁相委,写我青山行脚图。
眼看青白面无文,鹤骨何妨瘦几分。
竹笠芒鞋多逸韵,超然一片入山云。
霜华欲白月轮低,隔水思君玉观西。
哦就小诗聊作答,争如孔雀换山鸡。
静坐何寥寥,静夜何迢迢。
迢迢有所思,别意岂能抛。
念子不成寐,烛泪摇绮寮。
从来离别心,有笔难尽描。
子之趋庭日,我昔正垂髫。
携书析疑义,镫下争拈毫。
春来桃李发,酌酒兴自高。
秋深夜雨寒,诗就共推敲。
埋首闺阁里,有怀徒尔豪。
今子他人妇,儿女共嘈嘈。
调羹奉阿姑,妇道应自操。
不复侍椿萱,惆怅关山遥。
得会亦不久,得共无几朝。
雁羽况沈浮,两地愁相交。
春寒日益严,春雨何劳劳。
夜来不可听,隔幕风如刀。
念子益愁思,愁思不可销。
一夜梦飞渡,月落胥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