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王者出征平定四方、安定国家的壮阔场景。从“江汉浮浮,武夫滔滔”起始,可见诗人通过对长江与汉水奔腾不息的描写,表达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也象征着王者的威严和力量。
接下来的“匪安匪游,淮夷来求”则显示了外来民族(淮夷)因内乱或其他原因而来到中原地区寻求安定之地。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表明了王者的吸引力和统治能力。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一句,通过对王者出征使用车马和旗帜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战争和仪式的壮观场面。"匪安匪舒,淮夷来铺"则进一步强调了外来的民族因寻求和平而归顺中原。
诗歌的后半部分“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继续强化了前述意象,同时“经营四方,告成于王”显示了王者的军事行动成功,国家四周得以安定。"四方既平,王国庶定"表达了国家在王者的治理下实现了太平盛世的愿景。
随后的“时靡有争,王心载宁”则是对这一和平状态的心满意足之情。紧接着,“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及“式辟四方,彻我疆土”等句,再次强调了王者的权威与对四方的统治能力。
在最后一段,诗人通过“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等句,表达了对召公(古代名臣)的尊崇和赞誉。"肇敏戎公, 用锡尔祉"至"于周受命,自召祖命"部分,则可能是在描述召公的功绩与其接受王命的情况。
结尾处,“虎拜稽首:天子万年。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表达了对“天子”(即帝王)的敬仰和祝愿,其统治能够长久安稳。"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则是对帝王英明圣德的赞颂,以及希望这一美德能够传播至四方国家。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战争行动、国家统治和臣子的忠诚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古代王朝,其政治清明、军事强大、国力昌盛,是一种典型的“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