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闰秋候早,七月风骚骚。
渭川烟景晚,骊山宫殿高。
丹殿子司谏,赤县我徒劳。
相去半日程,不得同游遨。
到官来十日,览镜生二毛。
可怜趋走吏,尘土满青袍。
邮传拥两驿,簿书堆六曹。
为问纲纪掾,何必使铅刀。
夏闰秋候早,七月风骚骚。
渭川烟景晚,骊山宫殿高。
丹殿子司谏,赤县我徒劳。
相去半日程,不得同游遨。
到官来十日,览镜生二毛。
可怜趋走吏,尘土满青袍。
邮传拥两驿,簿书堆六曹。
为问纲纪掾,何必使铅刀。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夏末秋初之际,赶赴任所的旅途情景。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心境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和仕途劳顿的感慨。
“夏闰秋候早,七月风骚骚”表达了时间流转迅速,夏日即将过去,秋意渐浓,七月间微风带着一丝凉意。自然景象的描写为诗人心境的抒发埋下伏笔。
“渭川烟景晚,骊山宫殿高”则是对目的地的一个概括,渭川即渭水之滨,烟景迷离,显示了一种静谧与宁静;骊山宫殿高峻,象征着权力和庄严。
诗人接着写道:“丹殿子司谏,赤县我徒劳。相去半日程,不得同游遨。”这里的“丹殿子”应指官府之所在,而“赤县”则是自己目前所处之地。两地相隔不远,却因公务繁忙而无法同行,这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眷恋和工作的无奈。
“到官来十日,览镜生二毛。”这是诗人在任所后的感慨,短短十日之间,白发如织,显现出岁月不饶人的沧桑。
“可怜趋走吏,尘土满青袍。”这句话抒写了基层小吏的辛勤劳碌,他们奔波于官道之上,衣袍被尘土所染,令人感到悲哀。
最后,“邮传拥两驿,簿书堆六曹。为问纲纪掾,何必使铅刀。”诗人通过描写繁忙的文书和公事,以及对官员操劳之事的追问,表达了对过度繁琐行政的不满和对简化政务的期盼。
整首诗以流畅自然的笔触,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真实感受,既有对友情和个人时光的珍惜,也有对官场劳碌和繁文缛节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