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权摄昭应早秋书事寄元拾遗兼呈李司录》
《权摄昭应早秋书事寄元拾遗兼呈李司录》全文
唐 / 白居易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夏闰秋候早,七月风骚骚。

渭川烟景晚,骊山宫殿高。

丹殿子司谏,赤县我徒劳。

相去半日程,不得同游遨。

到官来十日,览镜生二毛。

可怜趋走吏,尘土满青袍。

邮传拥两驿,簿书堆六曹。

为问纲纪掾,何必使铅刀。

(0)
注释
夏闰秋候早:夏天闰月使得秋季早早来临。
风骚骚:形容风声萧瑟,带给人凉意。
渭川:指渭水,黄河的一条支流。
骊山宫殿:古代皇家的宫殿,位于陕西省。
丹殿子司谏:丹殿,红色的宫殿,可能指朝廷;子司谏,官职名,负责直言规劝皇帝。
赤县:古称中国为赤县神州,这里指诗人任职的地方。
半日程:表示距离很近,半天的行程。
同游遨:一起游玩,共享时光。
二毛:指头发变白,象征年老。
趋走吏:奔走忙碌的小官吏。
邮传: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站系统。
两驿:两个驿站,表示路途繁忙。
簿书堆六曹:簿书,指公文;六曹,古代官署的六个部门。
纲纪掾:负责法纪的僚属。
铅刀:比喻无才或才能平庸的人。
翻译
夏天过早地进入了秋天的季节,七月里的风显得格外萧瑟。
傍晚时分,渭水河畔的景色宁静而朦胧,骊山上的宫殿显得更加巍峨。
在红色宫殿中任职的谏官,而我在赤县里只是白白忙碌。
两地相距只有一半的路程,却无法一同游玩欣赏。
上任以来仅仅十天,看着镜子中已生白发的自己。
可叹我这奔走忙碌的小吏,灰尘满布青色的官袍。
驿站间人马拥挤,公文堆积在各个部门。
请问那些负责纲纪的僚属,为何一定要让无才的人担当重任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夏末秋初之际,赶赴任所的旅途情景。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心境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和仕途劳顿的感慨。

“夏闰秋候早,七月风骚骚”表达了时间流转迅速,夏日即将过去,秋意渐浓,七月间微风带着一丝凉意。自然景象的描写为诗人心境的抒发埋下伏笔。

“渭川烟景晚,骊山宫殿高”则是对目的地的一个概括,渭川即渭水之滨,烟景迷离,显示了一种静谧与宁静;骊山宫殿高峻,象征着权力和庄严。

诗人接着写道:“丹殿子司谏,赤县我徒劳。相去半日程,不得同游遨。”这里的“丹殿子”应指官府之所在,而“赤县”则是自己目前所处之地。两地相隔不远,却因公务繁忙而无法同行,这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眷恋和工作的无奈。

“到官来十日,览镜生二毛。”这是诗人在任所后的感慨,短短十日之间,白发如织,显现出岁月不饶人的沧桑。

“可怜趋走吏,尘土满青袍。”这句话抒写了基层小吏的辛勤劳碌,他们奔波于官道之上,衣袍被尘土所染,令人感到悲哀。

最后,“邮传拥两驿,簿书堆六曹。为问纲纪掾,何必使铅刀。”诗人通过描写繁忙的文书和公事,以及对官员操劳之事的追问,表达了对过度繁琐行政的不满和对简化政务的期盼。

整首诗以流畅自然的笔触,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真实感受,既有对友情和个人时光的珍惜,也有对官场劳碌和繁文缛节的批判。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
朝代:唐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生辰:772年-846年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猜你喜欢

接乡书二首·其一

乡国久无望,仍存劫火馀。

泪流双眼尽,得见故人书。

(0)

冯公雪阻再留一宿

何必春宵好,千金属冷边。

安能天上雪,直下到明年。

(0)

泪非还魂香,空流亦何益。

只愁只眼枯,还留看天日。

(0)

遥哭刘乃运

草岁论文尔汝交,柴门雨雪每来敲。

朝云墓侧新鸳冢,白鹤峰头旧鹊巢。

留得眉须身后惜,肯将风月死前抛。

于今哭子全无泪,乡国都来水上泡。

(0)

柱江至沈相见有诗和韵

黑裘未敝耻书生,匹马春风猎猎轻。

孤管欲收寒谷泪,空囊一泻大江声。

叔痴不负鸰原梦,僧老难忘鹤岭情。

世上有人天有眼,千年终厌话荆卿。

(0)

晤冠公寄呈其尊人

十年前话大江浔,手把绨袍泪渍襟。

自别以来知罪重,相思无柰感恩深。

藏身苍翠人三代,绕膝斓斑玉一林。

百尺长枝移远碛,梦中应见伴僧吟。

(0)
诗词分类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诗人
仇亮 王冷斋 陈衡恪 邱清泉 陈柱 姜忠奎 吕志伊 田桐 谭泽闿 翁文灏 陈从周 余菊庵 黄绮 陈仁德 邓潜 冯振 林庚白 姚鹓雏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