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游石鼓书院次昌黎《合江亭》元韵》
《游石鼓书院次昌黎《合江亭》元韵》全文
清 / 郑珍   形式: 古风  押[个]韵

轻舟发衡邑,风日不相左。

石鼓郭北外,即之在一唾。

白鹿四讲院,此足作辅佐。

更值江山胜,万金岂能货。

右俯湘波清,左看蒸流过。

破池插水会,崷崒气不挫。

幽亭恣游目,欲倡寡余和。

阑砌忽西日,竹影来个个。

我生骨少媚,所如辄坎坷。

小住苟为佳,便怀卜终卧。

此地经唐贤,诛芧展岩课。

朱张继文会,瞻望跂无奈。

草木犹余馨,而何靳顽懦。

恭读晦翁书,语若新告播。

丈夫宁不然,谁能拔寒饿。

自抚事畜身,长愁贫鬼贺。

安即脱婴状,岩栖振寙惰。

藉骋半日乐,思复一饷坐。

山灵逼客行,岸阴结难破。

下舟独回望,已觉斗尘涴。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郑珍游览石鼓书院时的所见所感。诗中以轻舟出发开始,通过“风日不相左”、“即之在一唾”的描述,展现了旅途的便捷与轻松。接着,诗人赞美了书院周边的自然美景,“白鹿四讲院,此足作辅佐”,寓意着知识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更值江山胜,万金岂能货”一句,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赞叹,认为这样的景色价值连城,无法用金钱衡量。接下来的“右俯湘波清,左看蒸流过”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水之美,诗人仿佛置身于清澈的湘水与流动的江河之间,心旷神怡。

“破池插水会,崷崒气不挫”描绘了池塘与水流交汇的景象,即使在风雨交加中,也依然坚韧不屈。诗人又提到“幽亭恣游目,欲倡寡余和”,表达了在宁静的亭中尽情眺望,却感到无人能与之共鸣的孤独感。

“阑砌忽西日,竹影来个个”描绘了夕阳西下,竹影斑驳的情景,充满了诗意。然而,诗人自述“我生骨少媚,所如辄坎坷”,感叹自己一生多舛,命运坎坷。

尽管如此,诗人仍对未来充满期待:“小住苟为佳,便怀卜终卧。”希望能在某个地方暂时停留,享受平静的生活。他回顾历史上的唐贤,以及朱张文会的盛况,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

最后,诗人感慨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的传承,同时也反思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现实:“草木犹余馨,而何靳顽懦。恭读晦翁书,语若新告播。”草木尚且散发着香气,而人却有时显得愚钝。他引用朱熹的教诲,提醒人们应努力摆脱贫困与饥饿,追求更高的道德与智慧。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忆,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情感世界。

作者介绍

郑珍
朝代:清   字:子尹   号:柴翁   籍贯:贵州遵义   生辰:1806—1864

郑珍(1806~1864)清代官员、学者。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贵州遵义人。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治经学、小学,亦工书善画,还是晚清宋诗派作家,其诗风格奇崛,时伤艰涩,与独山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所著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郑学录》等。
猜你喜欢

急雨

阴云屯硖口,急雨过城头。

白舫投沙峡,青帘捲市楼。

漂摇争阖户,壅溢共疏沟。

抽得驱蝇手,题诗慰旅愁。

(0)

青城大面山中有二隐士一曰谯先生定字天授建炎初以经行召至扬州欲留之讲筵不可拜通直郎直秘阁致仕今百三十馀岁巢居崄绝人不能到而先生数年辄一出至山前人有见之者其一曰姚太尉平仲字希晏靖康初在围城中夜将死士攻贼营不利骑骏骡逸去建炎初所在揭榜以观察使召之竟不出淳熙甲午乙未间乃或见之于丈人观道院亦年近九十紫髯长委地喜作草书盖皆得道于山中云偶成五字二首托上官道人寄之·其一寄谯先生

寄谢谯夫子,今年一出无。

万缘随梦断,百念与形枯。

云护巢松谷,神呵煅药炉。

凭高应念我,白首学徵租。

(0)

雨夕排闷二首·其二

烟雨暗郊墟,颓然卧草庐。

虫喧梦回枕,灯伴读残书。

短褐频关念,荒畦久废锄。

更堪湖水涨,累日食无鱼。

(0)

郊行夜归书触目

老翁病起厌端居,随意东西不问途。

霜野草枯鹰欲下,江天云湿雁相呼。

空垣破灶逃租屋,青帽红灯卖酒垆。

未畏还家踏泥潦,园丁持炬小儿扶。

(0)

茆亭

读罢楞伽四卷经,其馀终日坐茆亭。

静听溪碓舂云母,细斸松根采茯苓。

大道粗尝闻海若,高情未至愧山灵。

寒泉新渫甘于乳,晨起何妨挈半瓶。

(0)

忽得京书有感

白发苍颜七十翁,朽株枯木略相同。

如山储药难医拙,齐斗堆金不换穷。

昨梦已抛空劫外,残年全付醉眠中。

故人苦未知心事,一纸空烦寄断鸿。

(0)
诗词分类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诗人
沈谦 高旭 许棠 刘才邵 王逢 释普度 蒋敦复 钱时 薛嵎 谢元汴 释惟一 吴宽 周贺 余继登 杨冠卿 赵师侠 张子翼 罗万杰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