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樽红炬。送了年华去。听尽邻娃欢笑语。
好在不知愁处。春风又到人间。凭楼何事相关。
多少夕阳烟柳,可怜如此江山。
翠樽红炬。送了年华去。听尽邻娃欢笑语。
好在不知愁处。春风又到人间。凭楼何事相关。
多少夕阳烟柳,可怜如此江山。
这首《清平乐·又》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女词人吕惠如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岁月流转、人事变迁的画面。
“翠樽红炬”,开篇即以酒宴的热闹场景入题,翠绿的酒杯与红色的烛光交织,渲染出一种热烈而略带伤感的氛围。随着“送了年华去”的诗句,时间的流逝被形象地描绘出来,仿佛年华在酒宴的欢声笑语中悄然逝去。
接下来,“听尽邻娃欢笑语”一句,将视角转向了邻家孩童的欢声笑语,与前文的酒宴形成对比,暗示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面对时间的态度和体验。而“好在不知愁处”则巧妙地揭示了孩童的无忧无虑,与成人世界的忧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春风又到人间”一句,春风吹过,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紧接着的“凭楼何事相关”则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她站在楼上,看着夕阳下的烟柳,心中涌起的是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时光易逝的无奈。
最后,“多少夕阳烟柳,可怜如此江山。”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夕阳下的烟柳,江山如此美丽,却也映照出时光的短暂与人生的无常。
整首词情感深沉,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一种期待与忧虑。吕惠如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了对生命、时间、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何苦入尘网,山高可啸天。
采芝时一得,弄日莫能先。
径僻无凡客,云深有大仙。
武陵人不远,坐待此峰巅。
倦游老眼,负梅花京洛,三年春物。
明秀高峰人去后,冷落清辉绝壁。
花底年光,山前爽气,别语挥冰雪。
摩挲庭桧,耐寒好在霜杰。
人世长短亭中,此身流转,几花残花发。
只有平生生处乐,一念犹难磨灭。
放眼南枝,忘怀樽酒,及此青青发。
从今归梦,暗香千里横月。
京洛三年,花满酒家,浮动金碧。
友云缥缈清游,春笋新橙初擘。
天东今日,枕书两眼昏花,壶觞不果酬佳节。
独咏竹萧萧,者云团风叶。愁绝。
此身蒲柳先秋,往事梦魂无迹。
一寸归心,可忍年年形役。
上园亲友,岁时陶写欢情,糟床晓溜东篱侧。
手把一枝香,作萧闲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