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将军文且武,一点丹心期报主。
提兵深入单于庭,转斗无前气如虎。
五千健儿俱战没,西望长安泪如雨。
家声已坠强偷生,北面甘心作降虏。
赋诗已送子卿归,握手河梁意良苦。
此心应拟作明月,归照茂陵陵上土。
当时论录赖司马,大义犹能著千古。
生为汉臣葬胡地,白草黄云岂其伍。
乌桓城外有荒台,阅历人间几寒暑。
偶来登览访遗踪,读罢残碑意悽楚。
汉家将军文且武,一点丹心期报主。
提兵深入单于庭,转斗无前气如虎。
五千健儿俱战没,西望长安泪如雨。
家声已坠强偷生,北面甘心作降虏。
赋诗已送子卿归,握手河梁意良苦。
此心应拟作明月,归照茂陵陵上土。
当时论录赖司马,大义犹能著千古。
生为汉臣葬胡地,白草黄云岂其伍。
乌桓城外有荒台,阅历人间几寒暑。
偶来登览访遗踪,读罢残碑意悽楚。
这首诗《李陵台》由明代诗人陈琏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李陵的追忆与反思,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对忠诚与背叛的深刻探讨。
首句“汉家将军文且武,一点丹心期报主”,开篇即点出李陵作为汉朝将领的文武双全,以及他忠心耿耿,渴望报效国家的决心。接着,“提兵深入单于庭,转斗无前气如虎”描绘了李陵率军深入敌境,英勇作战的场景,展现了他勇猛不屈的精神风貌。
“五千健儿俱战没,西望长安泪如雨”一句,表达了在战斗中壮士们英勇牺牲的情景,李陵西望长安,泪水如雨,既是对战友的哀悼,也是对国家的眷恋。随后,“家声已坠强偷生,北面甘心作降虏”揭示了李陵最终投降匈奴的命运,虽有不甘,但现实迫使他选择了一条看似无奈的道路。
“赋诗已送子卿归,握手河梁意良苦”描述了李陵在被俘后,仍不忘国家,以诗寄情,希望友人王昭君能够传达他的心意,同时表达了与友人的离别之苦。最后,“此心应拟作明月,归照茂陵陵上土”将李陵的心比作明月,寄托着他对故土的思念与忠诚,即使身在异域,心仍向故乡。
“当时论录赖司马,大义犹能著千古”赞扬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陵的公正评价,肯定了李陵的忠诚与大义,使其事迹得以流传千古。而“生为汉臣葬胡地,白草黄云岂其伍”则感慨李陵虽生于汉朝,却终老于异域,与白草黄云为伴,表达了对李陵命运的同情与惋惜。
“乌桓城外有荒台,阅历人间几寒暑”通过描述李陵墓地旁的荒台,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而“偶来登览访遗踪,读罢残碑意悽楚”则是诗人自己在访古时的感受,读完残破的碑文后,心中充满了悲凉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李陵一生的回顾与反思,不仅展现了个人命运的悲剧色彩,也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具有深刻的思考价值。
八月吴天觉早凉,翠丛初拆碎朱房。
繁枝欲卧不胜力,落片将飞犹是香。
西阁二年临昼梦,金刀一夕掩春芳。
栏边想像频回首,渐觉星垣迥汉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