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灰线。乍出水、一碗香云漩。
条条小榨抽丝,红撒椒痕星点。
春山细笋,纤玉手、并刀截千片。
笑仙人、好煮青精,上清无此嘉馔。
回念碎白娇红,花开候、山城四野都遍。
儗学农家勤收拾,何处聘蛮姬主爨。
成都市、今提酒榼,好风味,长寻福建馆。
准坡仙、茗例佳人,二乔名字亲唤。
银灰线。乍出水、一碗香云漩。
条条小榨抽丝,红撒椒痕星点。
春山细笋,纤玉手、并刀截千片。
笑仙人、好煮青精,上清无此嘉馔。
回念碎白娇红,花开候、山城四野都遍。
儗学农家勤收拾,何处聘蛮姬主爨。
成都市、今提酒榼,好风味,长寻福建馆。
准坡仙、茗例佳人,二乔名字亲唤。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精细的美食画面,以荞麦制成的千丝汤饼为主题。"银灰线"形象地比喻了面条的色泽和质感,"乍出水、一碗香云漩"则写出汤饼在热水中翻腾,香气四溢的情景。"条条小榨抽丝,红撒椒痕星点"细致地描绘了面条的制作过程,以及点缀其上的红椒,犹如星点般点缀其中。
接着,词人赞美了汤饼的精致与美味,比之于仙人的青精(仙人所食的美餐),认为这是人间难得的佳肴。"春山细笋"进一步增添了汤饼的清新口感,而"纤玉手、并刀截千片"则描绘了女子灵巧地切割汤饼的动作,显得格外诱人。
词人感叹如花般的汤饼美景遍布山城,表达了对农家勤劳精神的赞赏,并设想聘请美女主厨来烹制。最后,他提到成都的美食文化,尤其是寻找福建馆的风味,暗示了对精致饮食的追求。结尾处,词人借用苏轼(坡仙)和美女有关茶的典故,将汤饼比作二乔(美女),赋予其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整体来看,这首词不仅展现了成都荞麦汤饼的独特魅力,还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对美食文化的热爱,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美食诗篇。
三百六旬今夜尽,六十四年明日催。
不用叹身随日老,亦须知寿逐年来。
加添雪兴凭毡帐,消杀春愁付酒杯。
唯恨诗成君去后,红笺纸卷为谁开。
檐前微雨歇,池上凉风起。
桥竹碧鲜鲜,岸移莎靡靡。
苍然古苔石,清浅平流水。
何言中门前,便是深山里。
双僮侍坐卧。
一杖扶行止。
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
平生所好物,今日多在此。
此外更何思?
市朝心已矣!
两朱阁,南北相对起。
借问何人家,贞元双帝子。
帝子吹箫双得仙,五云飘飖飞上天。
第宅亭台不将去,化为佛寺在人间。
妆阁伎楼何寂静,柳似舞腰池似镜。
花落黄昏悄悄时,不闻歌吹闻钟磬。
寺门敕榜金字书,尼院佛庭宽有馀。
青苔明月多闲地,比屋疲人无处居。
忆昨平阳宅初置,吞并平人几家地。
仙去双双作梵宫,渐恐人间尽为寺。
何处感时节,新蝉禁中闻。
宫槐有秋意,风夕花纷纷。
寄迹鸳鹭行,归心鸥鹤群。
唯有王居士,知予忆白云。
何日仙游寺,潭前秋见君?
帝子吹箫逐凤凰,空留仙洞号华阳。
落花何处堪惆怅,头白宫人扫影堂。
一为趋走吏,尘土不开颜。
辜负平生眼,今朝始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