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池道士何所事,摩顶向天手垂地。
家在赵州人不知,箕子之胄古姓氏。
箨冠不正綦履穿,风雪一蓑行乞市。
儿童遮道作戏嬉,大人白眼但瞋视。
我独羡渠啸咤人,只愁无酒不愁贫。
终夕对人突无语,诗画一发能通神。
咆勃气来便使酒,白日当筵骂太守。
绵山汨水义可投,不惜千金丧匕首。
早知骏骨成蹉跎,悔不临池学泛鹅。
无端我向秦中去,劝君隐卧湘山阿。
鹅池道士何所事,摩顶向天手垂地。
家在赵州人不知,箕子之胄古姓氏。
箨冠不正綦履穿,风雪一蓑行乞市。
儿童遮道作戏嬉,大人白眼但瞋视。
我独羡渠啸咤人,只愁无酒不愁贫。
终夕对人突无语,诗画一发能通神。
咆勃气来便使酒,白日当筵骂太守。
绵山汨水义可投,不惜千金丧匕首。
早知骏骨成蹉跎,悔不临池学泛鹅。
无端我向秦中去,劝君隐卧湘山阿。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鹅池道士的人物形象,其生活状态与性格特点跃然纸上。诗人吕时臣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道士独特的个性和生活态度。
道士名为鹅池,他的生活充满了神秘与超脱。他“摩顶向天手垂地”,似乎与天沟通,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他虽“家在赵州人不知”,却依然保持着古姓氏的骄傲,这背后或许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族传承。
道士的外貌并不讲究,头戴不正的竹笠,脚穿破旧的鞋子,即便在风雪交加的天气里,也身披蓑衣,行走在市井之间。这样的形象,既显出他的朴素与随性,也暗示了他与世俗的疏离。
儿童在他面前嬉戏,大人们则以白眼相对,显示出社会对他行为的不解与排斥。然而,诗人独独欣赏他那啸咤人的豪迈,更看重的是他面对生活的乐观与豁达,而非物质的富足或他人的认可。
道士在诗中展现出的不仅是个人的特立独行,更是对自由与独立精神的追求。他“终夕对人突无语”,却能在诗画中通神,展现出深邃的思想与艺术造诣。面对他人的责难,他甚至“使酒”、“骂太守”,这种不畏权势的态度,体现了他对正义与真理的坚守。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道士的羡慕之情,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选择。他后悔没有像道士那样,投身于自然与艺术之中,而是选择了前往秦中,似乎在暗示自己对现实的妥协与无奈。同时,他也鼓励道士隐居于湘山阿,继续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差,塑造了一个鲜明而复杂的道士形象,展现了其独特的生活哲学与人格魅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
青桐萧索逗疏雨,河汉云流茧抽绪。
岩桂古香吹不起,络纬乱啼蛩语语。
曾轩四敞溪前头,犀押帘箔齐上钩。
纤阿御輖如走马,一年转瞩又中秋。
铜壶水滴声声度,婵娟苦被顽阴妒。
宝奁慵启冰鉴韬,玉宇璚楼隔寒素。
升沈圆缺恒有时,今夕何夕乃若斯。
欲接清辉徒怅怏,相看动是隔岁期。
畴能扫之鸾尾帚,白兔捣药银蟾守。
老子婆娑兴未阑,蜡光高张照尊酒。
花炮驱傩,纸钱祭灶,又到围炉时候。
儿女筵前,须眉镜里,怅我朱颜非旧。
看剪宜春帖,渐夜久灯昏红豆。
思量往事无眠,陡觉腰肢清瘦。
回首江山锦绣,记黄浦迎年,风流文酒。
梦断乌衣,人归碧落,怕问当时舞袖。
才尽江郎笔,漫题咏东风梅柳。
销耗雄心,只要一杯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