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欲尽海云东,遥见孤城浩荡中。
纱帽白浮行地土,布舆青捲下沙风。
漳河盗灭忧仍在,越国秋深信未通。
荐黍莫愁常作客,水边来去有渔篷。
青天欲尽海云东,遥见孤城浩荡中。
纱帽白浮行地土,布舆青捲下沙风。
漳河盗灭忧仍在,越国秋深信未通。
荐黍莫愁常作客,水边来去有渔篷。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而苍凉的海边景象。首句“青天欲尽海云东”,以“青天”与“海云”对比,展现出天空与大海的辽阔无垠,暗示着诗人站在高处远眺,视野开阔。接着“遥见孤城浩荡中”一句,将视线从广阔的海面转向远处的孤城,营造出一种孤独与辽远的氛围。
“纱帽白浮行地土,布舆青捲下沙风。”这两句通过具体的事物——纱帽和布舆,以及它们在地面上的动态,生动地展现了海边的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纱帽随风飘动,布舆在沙地上卷起一阵阵青色的波浪,形象地描绘了风的动态和力量。
“漳河盗灭忧仍在,越国秋深信未通。”这两句由自然景象转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漳河盗贼虽已被消灭,但诗人内心仍存忧患意识;同时,越国的秋天虽然已深,但消息仍未传来,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和忧虑。
最后,“荐黍莫愁常作客,水边来去有渔篷。”诗人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表示即使像客人一样四处漂泊,也不必愁苦,因为水边总有渔篷相伴,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温暖。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