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淮安荒,民死十七八。
天意未可知,水荒兼旱魃。
感兹财赋地,频复降兹罚。
抑闻物力侈,商贾更轻滑。
土木既已繁,多金建崇刹。
奢淫理召祸,谁复肯深察。
盛夏百草枯,炎炎肆诛杀。
去冬淮安荒,民死十七八。
天意未可知,水荒兼旱魃。
感兹财赋地,频复降兹罚。
抑闻物力侈,商贾更轻滑。
土木既已繁,多金建崇刹。
奢淫理召祸,谁复肯深察。
盛夏百草枯,炎炎肆诛杀。
这首诗《即事》是清代诗人洪亮吉所作,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首句“去冬淮安荒,民死十七八”描绘了淮安地区去年冬天的荒凉景象,民不聊生,死亡人数占总人口的七分之三,形象地展现了灾荒带来的悲惨后果。
接着,“天意未可知,水荒兼旱魃”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对天意的疑问,同时指出水灾与旱灾并存,进一步强调了灾情的严重性。
“感兹财赋地,频复降兹罚”则揭示了土地作为财富来源的重要性,并暗示政府对灾区的惩罚,可能加剧了民众的苦难。
“抑闻物力侈,商贾更轻滑”指出社会上物质资源的浪费和商人投机取巧的行为,这种奢侈浪费和商业投机无疑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
“土木既已繁,多金建崇刹”描述了奢华的建筑活动,大量资金用于建造寺庙,这在经济困难时期显得尤为不妥。
“奢淫理召祸,谁复肯深察”表达了对过度奢华和浪费行为的批评,同时也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反思的必要性。
“盛夏百草枯,炎炎肆诛杀”以夏季百草枯萎的景象,象征着社会环境的恶劣和生命的凋零,进一步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描绘,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自然灾害、奢侈浪费、经济负担和社会道德等问题,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