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院逢僧话,山门扫地迎。
英雄犹有迹,般若太无情。
玉树春阴密,琅玕晚暑清。
半年来往屡,只合送行旌。
竹院逢僧话,山门扫地迎。
英雄犹有迹,般若太无情。
玉树春阴密,琅玕晚暑清。
半年来往屡,只合送行旌。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鹤林寺与一僧侣相遇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和人世间英雄事迹的回顾,表达了出尘脱俗的佛法境界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首句“竹院逢僧话”设定了诗人在竹林环绕的寺院中偶遇一位僧人的情景,“山门扫地迎”则展示了僧人淡泊明志,恭敬接待客人的态度。这里不仅描写了场景,也暗示了佛教中的平等与包容精神。
“英雄犹有迹,般若太无情”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回忆,但同时也强调了佛法中“般若”的概念,即智慧与空性的达到,让人超脱世间的情感羁绊。这里的“无情”并非没有情感,而是超越了世俗的情感束缚,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接下来的“玉树春阴密,琅玕晚暑清”两句,是对寺院环境的细腻描写。春天时节,玉兰树下的阴凉如同一片净土,而夏日的晚风中则带着清凉和宁静。
最后,“半年来往屡,只合送行旌”表达了诗人与僧侣之间不常见面的缘分,以及对即将离别的一种仪式化的送别之情。这里的“行旌”可能指的是古代送行时悬挂的旗帜或者其他象征物,以示吉祥与祝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事变迁的思考,展现了佛教的宁静超脱与对世间情感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