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默三年漫不应,流光一去意无征。
缘如发白因循染,道似山青自在凝。
犹有形骸生影迹,却将文字寄名称。
一川月色多于水,更着秋霜见底澄。
学默三年漫不应,流光一去意无征。
缘如发白因循染,道似山青自在凝。
犹有形骸生影迹,却将文字寄名称。
一川月色多于水,更着秋霜见底澄。
这首明代饶介的《夜坐》描绘了诗人深夜静坐时的内心世界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联“学默三年漫不应,流光一去意无征”表达了诗人长期潜心学习却收效甚微,时光匆匆流逝而内心感受无从追寻的无奈。"学默"暗指深思熟虑,"漫不应"则写出努力后的无果。
颔联“缘如发白因循染,道似山青自在凝”以自然景象比喻人生哲理,缘分如白发随岁月渐增,道路如青山静待发掘,寓言人应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颈联“犹有形骸生影迹,却将文字寄名称”进一步抒发情感,即使形体尚存,仍有痕迹可寻,但诗人更倾向于通过文字来表达自我,寻求精神上的认同。
尾联“一川月色多于水,更着秋霜见底澄”以月光清澈照见水面的景象,象征心境的澄明,同时借秋霜寓意人生的沧桑,展现出诗人对世事洞察后的淡然与超脱。
整首诗通过个人经历与自然景象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生命和知识追求的独特感悟,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度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