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石龛像佛,远自齐梁为。
累世导师居,龙象固有仪。
何意入僧室,隆准乃可窥。
当时平僣乱,四海诚福禔。
所嗟攀龙鳞,十九遭焚㱦。
战兢展遗像,目角流千铍。
想见刘宋辈,日侍岂不危。
篝火息夜榻,闻钟逐䢅麋。
朝日草露閒,往读《始兴碑》。
嘅叹阅千古,谁识无成亏。
凿石龛像佛,远自齐梁为。
累世导师居,龙象固有仪。
何意入僧室,隆准乃可窥。
当时平僣乱,四海诚福禔。
所嗟攀龙鳞,十九遭焚㱦。
战兢展遗像,目角流千铍。
想见刘宋辈,日侍岂不危。
篝火息夜榻,闻钟逐䢅麋。
朝日草露閒,往读《始兴碑》。
嘅叹阅千古,谁识无成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姚鼐的《游摄山二首(其二)》。诗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摄山中的佛像,追溯其历史渊源,从齐梁时期开始凿刻,历经多代成为导师居所,象征着智慧与威严。然而,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并未逃过战火的摧残,许多佛像在战乱中被毁,令人惋惜。
诗人通过想象那些曾经侍奉佛像的僧人,如刘宋时代的僧侣们,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危险,夜晚只能在篝火下阅读经书,如《始兴碑》。诗人感叹时光流转,千百年来,尽管佛像遭遇损毁,但其精神和文化价值仍然历久弥新,引发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沉思考。
整首诗以佛像为线索,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沉淀,同时也寓含了对和平与文物保护的感慨。姚鼐的诗歌风格简洁而富有哲理,体现了他对历史遗迹的敬仰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