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几湮喜复开,九龙佳气若为培。
侵阶细雨苔从长,绕洞新阴竹可偎。
绿径松声千树合,过桥山色一峰回。
耽幽毋乃平生癖,拟办篮舆恣往来。
古迹几湮喜复开,九龙佳气若为培。
侵阶细雨苔从长,绕洞新阴竹可偎。
绿径松声千树合,过桥山色一峰回。
耽幽毋乃平生癖,拟办篮舆恣往来。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一处被遗忘古迹重焕新生的喜悦之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展现了复开古迹后的宁静与生机。
首联“古迹几湮喜复开,九龙佳气若为培”,开篇即表达了对古迹重见天日的欣喜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对九龙之气的培育与期待,预示着美好与希望的回归。
颔联“侵阶细雨苔从长,绕洞新阴竹可偎”描绘了一幅雨后静谧的景象,细雨滋润着台阶旁的青苔,新长的竹林环绕洞口,仿佛在邀请人靠近,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颈联“绿径松声千树合,过桥山色一峰回”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绿意盎然的小径上松涛阵阵,千树合围,而过桥之后,山色如画,一峰独秀,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之美。
尾联“耽幽毋乃平生癖,拟办篮舆恣往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幽静生活的深深喜爱和向往,他打算准备一辆篮舆(古代的一种轻便交通工具),随时前来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执着追求和热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去年当此夕,步屟过子庐。
候门肃以入,列坐情怡愉。
是时群从集,灯火荧前除。
儿童绕我戏,捋髭牵衣裾。
流光如转烛,景物与时俱。
痛子竟长往,浮云变须臾。
弟兄我七人,强半归丘墟。
存者与子三,何堪返黄垆。
在原爱由性,抚时感如初。
百年洵难料,一岁行看徂。
强壮子已矣,我衰当何如?
喧者勿喧,歌者勿歌。呜呼我哀,我哀奈何?
父知儿寒,母知儿饥。我无父母,饥寒谁知?
亲在忆亲,亲没恋坟。魂断难复,草荒更新。
夜坐秉烛,兄右弟左。同为孤儿,哀哉生我!
抱女置膝,忍涕中悲。儿亦无母,我怀痛之。
烛短夜寒,予心之酸。男儿低头,顾影自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