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庭院藕香残。银烛夜生寒。
两点眉尖新恨,别来谁画遥山。
南楼皓月,一般瘦影,两处凭阑。
莫似桃花溪畔,乱随流水人间。
凌波庭院藕香残。银烛夜生寒。
两点眉尖新恨,别来谁画遥山。
南楼皓月,一般瘦影,两处凭阑。
莫似桃花溪畔,乱随流水人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石的作品,名为《朝中措·其三·赠别》。从诗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和怀念之意的诗句。
“凌波庭院藕香残”,通过描绘庭院中的花香与水波,营造出一种淡雅而又带有几分凄凉的情境。这里的“藕香”通常指的是荷花的香气,但在这里它也象征着即将逝去的美好。
“银烛夜生寒”,则是描写夜晚的冷清与寂静,烛光如同白昼中的月光,映照出夜的凉意。这两句交织出一种孤独和凄清的氛围。
“两点眉尖新恨,别来谁画遥山”,诗人通过描写眉间的愁绪,传达了离别后心中的新恨。这里的“遥山”既可以理解为远方的山,也可能是对未来渺茫之感的一种比喻。
“南楼皓月,一般瘦影”,则是在描写夜晚南楼下的景象,明亮的月光下,自己的身影显得格外单薄和孤独。这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孤独感。
“两处凭阑”,这里的“凭阑”意味着倚靠在栏杆上长久凝视,是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情凝望。
最后,“莫似桃花溪畔,乱随流水人间”,诗人通过比喻,将自己的思念比作如同桃花随溪水漂泊不定的命运。这既表达了对逝去美好的无奈,也透露出一种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清新典雅的语言,细腻地刻画出离别之痛和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切怀念。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也映照出了当时文人对于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常感受。
渔郎载我下峡水,夜寻故人有谭子。
柴门竹屋断崖底,艮齐手题咏斋字。
巴丘花草一番新,玉笥峰头月半轮。
如今政是暮春者,三叹春风舞雩下。
黄子侬故人,危子侬门生。
向来同登漱玉亭,银河洗面醉不醒。
四年二子不见面,过眼光阴掣飞电。
今晨忽得问政碑,黄子作堂危子词。
危子笔力乃尔进,黄子佳政不须问。
寄言二子各努力,古人也是人作得。
笋舆路转崖欹倾,只闻满山泉水鸣。
卷书急看已半失,眼不停注耳细听。
石如铁色黑,壁立镜面平。
水从镜面一飞下,蕲笛织簟风漪生。
石知水力倦半壁,锺作天一泓水行。
到此欲小憩,後水忽至前水惊。
分清裂白两泒出,跳珠跃雪双龙争。
不知落处深几许,千丈井底碎玉声。
安得好事者,泉上作小亭。
酿泉为酒不用麴,春风吹作蒲萄绿。
醉写泉声入枯木,何处更寻响泉曲。
清如淮水未为佳,泉迸淮山好煮茶。
熔出玻璃开海眼,更和月露瀹春芽。
仰看绝壁一千丈,削下青琼无点瑕。
从事不浇愁肺渴,临泓带雪吸冰花。
大隐隐於酒,小隐隐於竹。
何不呼麴生,来同此君宿。
蛮触无休日,菟裘有别天。
抚松非已矣,釆菊未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