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垂四十,两鬓抽素发。
声色不挂眼,岂羡凌波袜。
唯有学道心,了不见超越。
何由插羽翰,往造金门谒。
反观金水性,端似天边月。
本从无中来,一物肇恍惚。
玉兔吐寒光,琪树遥清樾。
亭亭照八纮,圆影射沧渤。
斯言世岂闻,轻泄恐天罚。
吁嗟夸毗子,自分无仙骨。
徇财析秋毫,嗜酒醉深窟。
一迷不复返,长病如中暍。
空存玄牝门,金枢已摧阙。
犹为儿女计,白首恋簪笏。
我生垂四十,两鬓抽素发。
声色不挂眼,岂羡凌波袜。
唯有学道心,了不见超越。
何由插羽翰,往造金门谒。
反观金水性,端似天边月。
本从无中来,一物肇恍惚。
玉兔吐寒光,琪树遥清樾。
亭亭照八纮,圆影射沧渤。
斯言世岂闻,轻泄恐天罚。
吁嗟夸毗子,自分无仙骨。
徇财析秋毫,嗜酒醉深窟。
一迷不复返,长病如中暍。
空存玄牝门,金枢已摧阙。
犹为儿女计,白首恋簪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郭印的《再用前韵》,内容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老去的感慨和对超脱世俗的追求。首句“我生垂四十,两鬓抽素发”描绘了诗人年华渐逝的景象,感叹岁月无情。接着,“声色不挂眼,岂羡凌波袜”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羡慕世俗繁华的生活态度。
诗人强调内心的修炼,“唯有学道心,了不见超越”,表明他专注于修道,追求精神上的超越。然而,“何由插羽翰,往造金门谒”又流露出对仙道的向往,希望能有机会拜访仙界。
“反观金水性,端似天边月”运用比喻,表达对自然界的感悟,认为金水(银河)如同天边的明月,暗示着宇宙的深远与神秘。诗人进一步阐述万物皆源于虚无,“一物肇恍惚”,并以月亮和玉兔、琪树等意象描绘出仙境的清幽。
然而,诗人也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斯言世岂闻,轻泄恐天罚”,暗示自己不敢轻易透露仙道之秘,担心会受到上天的责罚。他自嘲没有成为仙人的资质,指出自己沉迷于财富和酒色,导致迷失不返,“一迷不复返,长病如中暍”。
最后,诗人感叹自己虽然仍有对道的追求,但身体已衰,“空存玄牝门,金枢已摧阙”,意味着生命的根基已经动摇。他仍牵挂家人,即使白头仍眷恋仕途,“犹为儿女计,白首恋簪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和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道义和世俗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脱与执着的矛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