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径三五折,疏林重复重。
花幽消艳态,地僻敛寒容。
流水竹间寺,夕阳江上峰。
若逢真隐者,蜡屐许相从。
随径三五折,疏林重复重。
花幽消艳态,地僻敛寒容。
流水竹间寺,夕阳江上峰。
若逢真隐者,蜡屐许相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山林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随径三五折”,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引人步入这神秘的山林之中。接着,“疏林重复重”进一步渲染了林木稀疏而又层层叠叠的景象,仿佛置身于一片静谧的森林深处。
“花幽消艳态,地僻敛寒容”两句,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花的艳丽与地的僻静、花的开放与地的寒冷巧妙结合,不仅描绘了环境的清冷与孤寂,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超脱。
“流水竹间寺,夕阳江上峰”则将画面推向高潮,流水潺潺,竹影婆娑,一座古寺隐匿其间,夕阳西下,江面波光粼粼,远处山峰映衬着余晖,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蕴含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最后,“若逢真隐者,蜡屐许相从”表达了诗人渴望遇到真正的隐士,与之共赏这山林之美,共享隐逸之乐的心愿。这种情感流露,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