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牙山里龙无眼,死水何曾振古风。
禅板蒲团不能用,只应分付与卢公。
龙牙山里龙无眼,死水何曾振古风。
禅板蒲团不能用,只应分付与卢公。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重显所作的《颂一百则》中的第二十首。诗中以“龙牙山里龙无眼”起笔,形象地描绘了一个隐喻场景,暗示了某种沉寂或荒凉的气息,仿佛龙的威严和力量在龙牙山中已消失,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接下来,“死水何曾振古风”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停滞不前,如同死水一般,未曾有过激荡人心的古风重现。
“禅板蒲团不能用”一句,可能是指禅宗修行中的工具或环境不再适宜,暗示了佛法或修行传统的衰落,连基本的禅修设施也无法激发人们的精神追求。最后,“只应分付与卢公”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无奈和感慨,认为这些遗物或传统应当交给像卢公这样能够理解和传承的人,期待有识之士能接手并振兴。
整首诗通过隐喻和象征,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衰落的忧虑,以及对有志于复兴者的期盼,体现了释重显作为僧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关怀。
紫阳山下园五亩,一半教儿种菊花。
霜渐浓时花更好,六年何事未还家。
歙三万户多,黟户減半少。
君才宜大用,何乃易而小。
易邑不易心,千江一月皎。
歙民时有谣,夺堇茹我蓼。
黟产足筒布,粗绤自缠绕。
黟之酒良佳,樽中无清醥。
归来卧城东,赁阁临木杪。
唯有一卷梅,古色暗锦褾。
高官跃大马,鼓吹日扰扰。
廉吏无人知,酸吟夜连晓。
波浪冒原田,群鱼不自全。
返常真足怪,行险绝堪怜。
骤作乘时快,遄成失势颠。
儿童揄鳗鲜,争着柳枝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