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学如山海,吁嗟不一施。
未闻访箕子,但见诔宣尼。
空郡来陪哭,无人敢撰碑。
纷纷门弟子,若个解称师。
所学如山海,吁嗟不一施。
未闻访箕子,但见诔宣尼。
空郡来陪哭,无人敢撰碑。
纷纷门弟子,若个解称师。
此诗描绘了一位学者或士人对知识渊博如海的追求与敬仰,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于某位先生(挽水心先生)的怀念之情。首句“所学如山海”表明学习和知识广大无边,如同大海一样深不可测。紧接着,“吁嗟不一施”则说明即使是如此广博的知识,也无法以一种方式完全掌握,反映了学习的艰难和复杂性。
“未闻访箕子,但见诔宣尼”一句,通过对古人箕子、宣尼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圣贤的崇敬之情。箕子是孔子的学生,而宣尼则是古代的一个贤人,两人均以智慧和品德著称。
“空郡来陪哭,无人敢撰碑”这一句,则描绘了一种凄凉的情景。诗中提到“挽水心先生”,可见这是诗人对已经逝去的师长的一种怀念之情。但即便是这样重要的人物,也没有人能够为其立碑撰文,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忽视。
最后,“纷纷门弟子,若个解称师”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先生的弟子们的期望,他们虽然众多,但能否真正理解并继承先生的学问和精神,却是未知之数。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后学者是否能够承载先贤遗志的一种担忧。
整体来看,此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对古圣贤的崇敬,更透露出一种时代的悲凉和对未来文化传承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