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缄斋致最优,眼中何处著时流。
逢场未减清狂概,带醉偏寻寂寞游。
双鬓早衰缘骨肉,孤儿谁托指山邱。
软尘丁郑还相见,宿草年年泪不收。
风味缄斋致最优,眼中何处著时流。
逢场未减清狂概,带醉偏寻寂寞游。
双鬓早衰缘骨肉,孤儿谁托指山邱。
软尘丁郑还相见,宿草年年泪不收。
这首诗是清朝末年至近代初的郑孝胥怀念故友陈缄斋的作品。诗人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陈缄斋独特人格和命运的追忆与感慨。
首句“风味缄斋致最优”,赞扬了陈缄斋的风度和才情,暗示他不仅在学问上出类拔萃,更在品性上独具魅力。次句“眼中何处著时流”则暗含对陈缄斋超脱世俗,不随波逐流的赞赏。
“逢场未减清狂概”描绘了陈缄斋即使在应酬场合也保持那份率真与狂放,显示出他的个性鲜明。而“带醉偏寻寂寞游”则写他借酒消愁,选择孤独的旅程,体现了他的孤独与寂寥。
“双鬓早衰缘骨肉”表达了诗人对陈缄斋早年丧亲的哀痛,以及对自己未能及时陪伴的遗憾。“孤儿谁托指山邱”进一步强调了孤儿无人依靠的困境,以及诗人对陈缄斋身后无人照拂的忧虑。
最后两句“软尘丁郑还相见,宿草年年泪不收”以丁郑二人的重逢,象征着友情的延续,但又借“宿草年年泪不收”表达了对亡友无尽的思念和哀悼之情,泪水无法止息,如同年复一年的野草,永不凋零。
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陈缄斋生前风采的描绘和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展现了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敬仰。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