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物偃仰,犹以劳我身。
无衣屡贸丝,拾火一负薪。
麻鞋耻干谒,柴车非可巾。
胡为曳毛褐,九顿丞相茵。
不忍为此态,洧盘有隐鳞。
飞为九垓雨,隐亦三江春。
不与物偃仰,犹以劳我身。
无衣屡贸丝,拾火一负薪。
麻鞋耻干谒,柴车非可巾。
胡为曳毛褐,九顿丞相茵。
不忍为此态,洧盘有隐鳞。
飞为九垓雨,隐亦三江春。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彭孙贻在明末清初时期创作的《感秋十二首》中的第九首。诗中描绘了诗人面对世事沧桑、人生百态的感慨与反思。
首句“不与物偃仰”,意指诗人不愿随波逐流,与世俗同流合污。接着“犹以劳我身”则表达了尽管他保持独立,但生活依然充满劳苦。以下几句“无衣屡贸丝,拾火一负薪”、“麻鞋耻干谒,柴车非可巾”描述了诗人简朴的生活状态和对世俗名利的不屑。诗人穿着麻鞋,拒绝求官问仕,乘坐简陋的柴车,不以华丽的服饰为荣,体现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
“胡为曳毛褐,九顿丞相茵”两句,诗人自问为何还要穿着粗布衣服,而那些权贵们却能享受豪华的生活。这里运用了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最后,“不忍为此态,洧盘有隐鳞”两句,诗人表示自己不忍心像世俗之人那样虚伪地活着,希望能在洧水之盘中找到自己的归宿,暗示了他寻求内心平静和自然和谐的愿望。“飞为九垓雨,隐亦三江春”则是对理想状态的向往,即无论是作为雨水滋润大地,还是作为江河之水滋养万物,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批判、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个人精神世界的探索。
藜杖策风轻,芒鞋步月明。
鹤翻青径影,猿度翠岩声。
草露沾衣冷,松泉漱石清。
崇岗发长啸,尘世梦惊醒。
马怠车烦,载不起、万千愁思。
更无奈、黄尘扑面,西风刮耳。
地北天南知己少,朝晴暮雨流年驶。
向垆头、赏却紫貂裘,拚沉醉。曾自嘱,休憔悴。
奈提起,还挥泪。怕有人问着,少年心事。
人倦路遥斜日淡,天寒水浅飞鸢坠。
望荒榛、尽处有人家,苍烟起。
惊涛急溜淙淙响。喷沫鱼龙漾。
大滩十八馀滩百,更惶恐难傍。
奇峰扑面,恰与船头相向。
船尾裂云穿石,如在天上。长年贾勇声偏壮。
齐踏千层浪。盘涡笑撇双兰桨。似布帆风飏。
席帽轻衫,独倚舵楼凄爽。
忽忆那呵一曲,夜静犹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