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论寂寂与惺惺,不妄由来即性情。
笑却慇勤诸老子,翻从知见觅虚灵。
休论寂寂与惺惺,不妄由来即性情。
笑却慇勤诸老子,翻从知见觅虚灵。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的《别方叔贤四首(其三)》。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和心学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在这首诗中,王守仁以一种超脱的视角,探讨了“寂寂”与“惺惺”的关系,以及“知见”与“虚灵”的区别。诗中提到的“寂寂”与“惺惺”,分别代表了内心的宁静与清醒的状态;“不妄”则强调了遵循本性的自然状态,不应有过多的妄念或造作。
“笑却慇勤诸老子”一句,王守仁似乎在对那些过分追求外在知识和修行的老子们发出了一种温和的讽刺,认为他们过于执着于通过知见去寻找内在的虚灵,而忽略了内心自然的状态。这里的“虚灵”指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层面,是人内心深处的真我或本性。
整首诗体现了王守仁对于内心修养的独特见解,强调了回归本性和自然的重要性,反对过度的外在追求和造作。通过这种对比和反思,诗人表达了对内心平静与真实自我追求的向往。
白露下梧桐,秋风激砧杵。
策马出都城,扬舲越江浦。
朋游皆伫立,望望滁阳路。
昨晤恨已迟,晨别嗟何遽。
念君将门子,恬澹如韦布。
文藻发篇章,游情在毫素。
前者抚茕嫠,攀辕惜其去。
归来官太仆,优游九卿副。
三载畜蕃息,考绩腾令誉。
琅琊山水清,周游昔已屡。
归心复遄飞,斯须不相顾。
安得往从之,一写予所慕。
开轩面澄潭,潭水绿于染。
其下蟠蛟虬,四时兴有渰。
嘉树罗葱旧,烟霞互舒敛。
晴漪漾春牖,凉飔含暑簟。
俗辙谢经过,书卷恒不掩。
探微心有得,行素道无歉。
消摇视天宇,油云驰冉冉。
庶跂沂上乐,谁当叹与点。
昔年有士游程门,弥月坐绝春风温。
清芬相传数百载,族姓喜见云初孙。
早年负笈登太学,宰邑佐郡多承恩。
公馀退食高堂下,右史左图供讨论。
大书春风揭华扁,仰止先哲今如存。
恍然心目若亲灸,不异当时和气暄。
我闻游杨尝立雪,太山岩岩师道尊。
大贤设教岂矛盾,万善殊途同一源。
吁嗟道丧向千载,古圣奥义多湮沦。
斯文未泯出天意,笃生河南弟与昆。
玄言立德示矜式,垂训万世开蒙昏。
犹如长夜方未晓,朝阳忽起光燉燉。
春风堂中春寂寂,之子独坐无烦喧。
更歌浴沂咏归罢,俯视满庭芳草蕃。
悠然真趣非外假,欲写心素应忘言。
一望金铺,接段分邱,长堤短塘。
羡欺桃压李,连天烂漫,迎风著露,遍地飘飏。
挑荠才过,踏青至此,试戴钗梁问可妨。
花间谱,便君臣悬隔,欲赛姚黄。何须列幕登场。
但唤彻、提壶醉夕阳。
看村村榆社,陈茵布褥,年年农月,趁暇寻忙。
寄语高人,莫怀兰菊,妙手唐垓写素肠。
留春住,讵菜园羊踏,梦落沧江。
喜花朝到了,记生日,有人同。
正淑景迟迟,轻阴漠漠,雨渍晴烘。刚逢。
一双社燕,想归来、还认旧帘栊。
挽住天仙飞佩,忍教长恨西东。偎红。切莫再飘蓬。
把酒祝东风。倚秦嘉镜槛,年年岁岁,春意玲珑。
吴侬几多艳福,海棠巢直是蕊珠宫。
定有鹃情蝶思好,词勾惹惊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