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袂出明光,琵琶道路长。
初闻胡骑语,未解汉宫妆。
薄命随尘土,元功属庙堂。
蛾眉如有用,惭愧羽林郎。
敛袂出明光,琵琶道路长。
初闻胡骑语,未解汉宫妆。
薄命随尘土,元功属庙堂。
蛾眉如有用,惭愧羽林郎。
这首诗《王昭君》由宋代诗人刘次庄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王昭君的一生。诗中以“敛袂出明光,琵琶道路长”开篇,形象地展现了王昭君离开皇宫,踏上远赴异域的艰难旅程。琵琶之声在漫长的道路上回响,不仅象征着她内心的哀愁与不舍,也预示着她命运的飘摇不定。
接着,“初闻胡骑语,未解汉宫妆”两句,对比鲜明地展示了王昭君从熟悉的宫廷生活到陌生异域文化的转变,暗示了她身份的改变和命运的转折。王昭君的“薄命随尘土”,既是对她个人不幸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当时政治婚姻制度下女性地位的无奈与悲哀。
“元功属庙堂”一句,将王昭君的命运与国家的政治决策联系起来,强调了她在历史上的角色与影响,同时也暗含了对权力中心的批判。最后,“蛾眉如有用,惭愧羽林郎”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的同情与敬意,认为如果她的美貌能为国家带来实际的利益,那么她对羽林郎(古代皇帝的近卫军)的愧疚之情就显得格外沉重,体现了对女性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王昭君一生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个人悲剧,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