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此不弥勒,此像非契此。
许大须弥山,收置一囊里。
契此不弥勒,此像非契此。
许大须弥山,收置一囊里。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弇园杂咏四十三首》中的第十九首,名为《契此岩》。诗中以“契此”和“弥勒”为引子,巧妙地运用佛教中的概念,通过“须弥山”与“一囊”的对比,表达了宇宙万物在宏观与微观之间转换的哲理。
“契此不弥勒,此像非契此。” 开篇即以“契此”和“弥勒”相对照,暗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同时也为下文的比喻埋下了伏笔。“契此”常被理解为“此”,即当下、现实之意;而“弥勒”则多指未来、理想之境。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现实与理想的对立统一。
“许大须弥山,收置一囊里。” 这一句则是全诗的核心,通过“须弥山”与“一囊”的巨大反差,形象地描绘了宇宙万物在微观尺度下的可容纳性。须弥山作为佛教中的神山,象征着宏大的自然或宇宙,而将其“收置”于“一囊”之中,则寓示着无论多么庞大的事物,在特定的视角或条件下,都可以被包容、理解和接纳。这不仅是一种空间上的压缩,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包容,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通过精妙的比喻和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宇宙的独到见解,也蕴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鼓励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车箱谷口云,白照松间路。
谁能访叔卿,岩窦一身度。
黄门具奇情,振策御风步。
万仞入洪蒙,理胜境无怖。
壑转晦明错,树老丹青误。
俯见苍苍原,明河正东注。
骤雨忽翻瀑,肘腋蛟螭怒。
须臾亘长虹,关陕半呈露。
径侧修竹倒,石迸垂藤护。
相逢紫烟客,目击道皆寓。
斋房肉芝香,石囷松花聚。
卜居志已得,探幽坐成趣。
嗟我生劳劳,入世每多惧。
梦系毛女坛,身远将军树。
日月对晴莲,尘容自生妒。
何年便结邻,同住云生处。
君家西湖滨,厌看湖上山。
身依海鸥宿,心与天云闲。
口吟《五噫》西出关,脱帽自挂苍梧间。
偶然登燕台,洗足御沟水。
缊袍蒙茸一草履,金貂紫骝君勿喜。
倒诵虫书三万言,侏亻禽笑掷番王玺。
重译曾惊外国使,诸侯尽倒兰台履。
既铩上林羽,又转桑乾路。
囊破惟留五岳云,鹤飞还想三珠树。
满腹皆象纬,缠衣悉烟雾。
握尺量舜管,执杓考天步。
流霞未肯酌,熊蹯亦不茹。
聊将槲叶补秋云,栉?横空万山去。
陇山高高陇水流,陇西六月如清秋。
萧关朝那近北地,酒泉张掖连凉州。
诸葛战争馀故垒,隗嚣宫殿成荒丘。
绣衣按部求名马,都护行营擢锦裘。
数声羌笛落梅怨,一曲秦筝边月愁。
许侯分符万里去,晓发青门拥驺御。
虞羽成名在此时,王尊叱驭看前路。
京华故人折杨柳,欲行不行日渐暮。
我歌为作陇山词,目极轮台鸟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