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亦有何趣,渊明独赏真。
后来爱花者,总是学陶人。
秋露与佳色,南山对入神。
不逢易居士,谁识白纶巾。
菊亦有何趣,渊明独赏真。
后来爱花者,总是学陶人。
秋露与佳色,南山对入神。
不逢易居士,谁识白纶巾。
这首明代湛若水的《题易菊趣》诗,以菊花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式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菊花独特品性的赞赏。首句“菊亦有何趣”,看似疑问,实则暗示菊花在常人眼中可能并无特别之处,但对渊明来说却别有深意。接下来的“渊明独赏真”点出陶渊明对菊花的喜爱源于其真实自然的品质,这与他淡泊名利的人格相契合。
“后来爱花者,总是学陶人”进一步强调了后世之人对陶渊明的效仿,他们通过欣赏菊花,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诗人接着写到“秋露与佳色,南山对入神”,描绘出菊花在秋露中展现出的清雅色泽,以及南山作为背景的宁静深远,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沉浸在自然之中的沉醉与敬仰。
最后两句“不逢易居士,谁识白纶巾”,“易居士”暗指陶渊明,表达出诗人对于能够真正理解并欣赏这种高洁品格的人的渴望,而他自己也希望能像陶渊明那样,以朴素的白纶巾形象,保持内心的纯洁和独立。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菊花的描绘和对陶渊明的赞美,寄寓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雪压新年,花开想迟,莺来甚难。
喜杯有屠苏,春风滟滟,盘余苜蓿,朝日团团。
六十年来,寻常交际,江海鸥盟总不寒。
移家处,每涉园成趣,居谷名盘。忘情世味心酸。
但吟得新诗似得官。
尽教我低头,三间茅屋,从他高步,百尺危竿。
白首无成,苍生应笑,不是当年老谢安。
琴书里,且消磨晚景,受用清欢。
冷笑班超,要觅封侯,弃了毛锥。
看今来古往,虚名何用,朝荣夕悴,浮世堪悲。
老我衣冠,傍人篱落,赖有平生铁砚随。
西庄上,对溪山如画,鸥鹭忘机。相逢喜得新知。
更不用黄金铸子期。
把胸中磊块,时时浇酒,眼前光景,处处题诗。
轻帽簪花,柔茵藉草,时复尊前一笑嬉。
沈酣后,任南山石烂,东海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