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衒天巧,三见腊之时。
似花还非花,衮衮纵横飞。
泻竹振清香,压梅迷真蕤。
乌兔耿无光,遁迹不敢驰。
雕锼各成形,磊块或作堆。
蔽空来若尘,著物明于玑。
武骑当此际,纵猎方打围。
森森纷甲刃,烂烂光相辉。
岂若灞桥驴,领此一段奇。
今朝积数寸,回视觉昨非。
比屋占农祥,津津喜上眉。
对书明彻眼,煮茗清入脾。
肯为袁安卧,宜赋刘叉诗。
呼童扫松径,迎客扶桃枝。
天公衒天巧,三见腊之时。
似花还非花,衮衮纵横飞。
泻竹振清香,压梅迷真蕤。
乌兔耿无光,遁迹不敢驰。
雕锼各成形,磊块或作堆。
蔽空来若尘,著物明于玑。
武骑当此际,纵猎方打围。
森森纷甲刃,烂烂光相辉。
岂若灞桥驴,领此一段奇。
今朝积数寸,回视觉昨非。
比屋占农祥,津津喜上眉。
对书明彻眼,煮茗清入脾。
肯为袁安卧,宜赋刘叉诗。
呼童扫松径,迎客扶桃枝。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冬雪的景象和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开篇“天公衒天巧,三见腊之时”表现了雪花纷飞,如同精巧艺术品般出现在眼前的奇观。接下来的“似花还非花,衮衮纵横飞”则通过对比,强调雪花的美丽与独特性,它既像是花朵,又不完全是花朵,飘渺而来,给人以神秘之感。
诗中“泻竹振清香,压梅迷真蕤”一句,不仅形容了雪后的竹子散发出清新的气息,而且描绘了梅花在雪的掩映下依然保持着它们的幽雅和纯净。这里的“泻”字用得好,传达出竹叶轻摇之状,而“压梅迷真蕤”的“迷”字,则巧妙地表达了梅花被雪覆盖后的朦胧美。
接下来的“乌兔耿无光,遁迹不敢驰”则描绘了一幅动物在严寒中的生存状态。乌兔,即黑色的野兔,在雪后变得更加谨慎,不敢轻易露头,这也反映出自然界中生物为了生存所做的适应。
“雕锼各成形,磊块或作堆”则是对雪后的景象进行细腻描写,每一片雪花都有其独特的形状,而积累起来则形成了小丘。这里通过对比和夸张手法,突出了雪后自然界的奇妙与多样性。
“蔽空来若尘,著物明于玑”则是雪后的景象达到了极致,雪花如同细微的尘埃填满了天空,而每一片落在物体上的雪花都清晰可见,如同最精美的玉石一般。
以下几句“武骑当此际,纵猎方打围。森森纷甲刃,烂烂光相辉”则转换了景象,描绘了一场在雪后进行的狩猎活动。武装的骑士和猎犬在这白色的世界中形成了强烈对比,而兵器和猎具上的光芒交织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
“岂若灞桥驴,领此一段奇”则是诗人将自己置身于这场雪景之中,与平常行走在普通桥梁的小驴形成对比,感受到了非凡的美妙经历。
后半首诗转向了个人生活和情感的抒发。“今朝积数寸,回视觉昨非”表达了雪后的景象与前一日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而“比屋占农祥,津津喜上眉”则是对新鲜雪花给人们带来好兆头的美好祝愿。
“对书明彻眼,煮茗清入脾。肯为袁安卧,宜赋刘叉诗”这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在雪后静坐阅读、品茶时的心境。诗中提到的“袁安卧”和“刘叉诗”,都是古代文人的生活片段,通过这些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呼童扫松径,迎客扶桃枝”则是诗人在雪后邀请孩子清理被雪覆盖的小路,以及在接待来访宾朋时扶正被风吹倒的桃树枝干的情景。这些动作不仅展示了生活中的细节,而且通过这些温馨的人物互动,增添了一份冬日雪花世界中的人情温暖。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与美感的冬季世界。
疏野林亭震泽西,朗吟闲步喜相携。
时时风折芦花乱,处处霜摧稻穗低。
百本败荷鱼不动,一枝寒菊蝶空迷。
今朝偶得高阳伴,从放山翁醉似泥。
夜梦云阙间,从容簪履列。
朝游洞庭上,缅望京华绝。
潦收江未清,火退山更热。
重欷视欲醉,懵满气如噎。
器留鱼鳖腥,衣点蚊虻血。
发白思益壮,心玄用弥拙。
冠剑日苔藓,琴书坐废撤。
唯有报恩字,刻意长不灭。
陇首名公石,来承圣札归。
鱼龙生意态,钩剑动铓辉。
字得神明保,词惭少女徽。
谁家羽林将,又逐凤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