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挽少师相国李公·其二》
《挽少师相国李公·其二》全文
宋 / 张元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往在东都日,伤心丙午年。

不从三镇割,安得两宫迁。

抗议行营上,排奸御榻前。

英风成昨梦,遗恨落穷边。

(0)
注释
往:过去。
在:存在。
东都:洛阳(古代中国的都城)。
伤心:悲痛。
丙午年:指具体的某一年。
三镇:可能指重要的军事据点或地区。
割:割让。
两宫:指皇帝和皇后。
迁:迁移。
抗议:公开反对。
行营:临时的军营或指挥部。
排奸:揭露奸佞。
御榻:皇帝的宝座。
英风:英勇的作风或精神。
昨梦:过去的回忆。
遗恨:遗留的遗憾。
穷边:荒凉的边境。
翻译
我曾在东都度过那些日子,伤心的是丙午年的遭遇。
如果不放弃对三镇的控制,怎能使得两位皇室成员流离失所。
我曾公开反对,在行营中申诉冤情,直面皇帝的御榻揭露奸佞。
英雄的气概已成过往梦境,遗憾和愤恨只能留在荒凉的边境。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张元干所作,名为《挽少师相国李公(其二)》。通过这短短四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哀伤和对往昔美好事物的怀念。

“往在东都日,伤心丙午年。”这里,“东都”指的是宋朝的东京开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而“丙午年”则是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这里用来强调那个年代的特殊性和作者个人的伤感。

“不从三镇割,安得两宫迁。”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这里所说的“三镇”可能指的是边疆要塞,而“两宫迁”则暗示着皇室的变动,显示出诗人对政治局势的担忧。

“抗议行营上,排奸御榻前。”这两句描绘了作者在军中或朝廷中的正义行为,他敢于直言不讳,对抗不公和揭露奸邪之徒。从字里行间,可见诗人品格的坚定与勇气。

“英风成昨梦,遗恨落穷边。”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去英雄事迹的怀念,以及对未能实现理想所留下的深切遗憾。这“英风”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或事件,而“遗恨”则是诗人内心无法释怀的痛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反映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与哀伤。

作者介绍
张元干

张元干
朝代:宋   字:仲宗   号:芦川居士   籍贯:真隐山   生辰:1091年—约1161年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猜你喜欢

崇福宫祷雨

清晓戒徒御,祷雨谒道宫。

焚香古帝前,拜跽肃以恭。

因之感兴亡,华构久已空。

尚有敕赐碑,狼藉蔓草中。

慨想宋全盛,銮舆屡游从。

名臣领祠职,列辟俨睟容。

运往物随改,伟观难再逢。

登临睇烟霞,颇惬眺望悰。

迟回不能去,树杪来长风。

(0)

拟影赠形

太极生万汇,繄人最为灵。

云胡浪自苦,驰骛迹靡宁。

化机有恒运,疾急弗暂停。

适见方红颜,鬓发忽已星。

人身非金石,终当归沉冥。

不如学神仙,服食炼尔形。

君我两无坏,永共天地龄。

愿君取吾语,日进参与苓。

(0)

梦先人二首·其一

严尊违养屡经春,今夕俄从梦里亲。

应念痴儿未了事,九原犹欲诲谆谆。

(0)

闺词二首·其一

秋来强上夕阳楼,十二珠帘总上钩。

目断天涯人不见,满怀都是别离愁。

(0)

过湘城

茅屋参差似列星,晚风摇曳酒旗青。

推篷借问此何处,舟子无言指故亭。

(0)

挽冯筠窗

先生早悟易中玄,用舍行藏总付天。

架上青编时教子,床头绿蚁日招贤。

俄惊半夜舟移壑,遽逐层霄鹤化仙。

宰木萧萧风露冷,山阳笛调谩悽然。

(0)
诗词分类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诗人
厉鹗 陈基 陈文蔚 沈曾植 项鸿祚 石介 陈允平 马祖常 袁凯 汤显祖 卢照邻 赵构 于石 李群玉 刘挚 段克己 张纲 陈孚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