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杀气日相缠,重忆先朝海晏年。
使者自归沈璧马,将军谁起护楼船。
旌旗愁动昆明色,大钺高悬蓟北天。
坐使越裳来白雉,更追敌骑过燕然。
东南杀气日相缠,重忆先朝海晏年。
使者自归沈璧马,将军谁起护楼船。
旌旗愁动昆明色,大钺高悬蓟北天。
坐使越裳来白雉,更追敌骑过燕然。
这首诗《春兴》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描绘战争与和平的对比,以及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首联“东南杀气日相缠,重忆先朝海晏年”,开篇即以“杀气”点出战争的氛围,与“海晏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过去安宁时代的怀念。接着,“使者自归沈璧马,将军谁起护楼船”两句,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如使者归来、沈璧马等,暗示了战争的结束与和平的恢复,同时也隐含着对战争中牺牲者的哀悼。
“旌旗愁动昆明色,大钺高悬蓟北天”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战后的景象,旌旗在昆明湖畔飘扬,似乎带着一丝忧愁,而大钺高悬于蓟北天空,象征着权力与秩序的恢复。昆明湖与蓟北,分别代表了南方与北方,这两句通过空间的对比,展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稳定与统一。
最后,“坐使越裳来白雉,更追敌骑过燕然”两句,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主题。越裳来白雉,意指远方的国家送来珍贵的礼物,象征着国家的威望与和平的外交;“更追敌骑过燕然”,则暗指再次抵御外敌入侵,强调了国家的防御力量与决心。整首诗在赞美和平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深刻忧虑。
综上所述,《春兴》不仅是一首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之作,也是对国家和平与安全的深切关注与呼唤。李攀龙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洞察和深厚情感。
萧散综琴书,疲疾谢回乱。
清云汎阑暑,白水激文澜。
于心怀我友,翩翩振词翰。
比室谐言晤,抚景悦流玩。
孔公赞龙蠖,庄生明吹万。
理感由神诣,情赏非虚叹。
鄙哉辨雌霓,安知睹河汉。
愿投忘形契,去适无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