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花风起渚莲飘,处处菱舟趁晚桡。
吴苑几年无伯气,胥门终古有归潮。
枫林竹岸斜连郭,水寺溪村尽带桥。
独有馆娃宫外柳,年年烟雨锁长条。
蓼花风起渚莲飘,处处菱舟趁晚桡。
吴苑几年无伯气,胥门终古有归潮。
枫林竹岸斜连郭,水寺溪村尽带桥。
独有馆娃宫外柳,年年烟雨锁长条。
此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宁静画卷。首句“蓼花风起渚莲飘”,以轻柔的风起,带动了湖面上的蓼花与莲叶轻轻摇曳,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接着,“处处菱舟趁晚桡”一句,生动地展现了傍晚时分,菱舟在水面缓缓划行的情景,与前句形成呼应,共同勾勒出一幅动态与静态结合的画面。
“吴苑几年无伯气,胥门终古有归潮。”这两句则由景入情,将视线从自然景观转向历史人文。吴苑曾是古代吴国的都城,这里曾有过英雄豪杰的风云际会,但如今已不再有那种豪迈之气。而胥门,作为吴国的重要门户,自古以来便见证了无数的归乡人潮,象征着永恒不变的家国情怀。
“枫林竹岸斜连郭,水寺溪村尽带桥。”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与深度,枫林与竹岸相连,水边的寺庙与溪边的村落,都被桥梁连接起来,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乡村图景。这里的“水寺溪村尽带桥”,不仅描绘了交通的便利,也寓意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最后,“独有馆娃宫外柳,年年烟雨锁长条。”将视角聚焦于馆娃宫外的柳树,每年春雨时节,柳枝被烟雨笼罩,显得格外柔美。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是对历史遗迹的深情回顾,馆娃宫曾是吴王夫差与西施的游乐之地,如今虽物是人非,但那柳树却依旧年复一年地见证着时间的流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百年光景霎时间。
镜中看。
鬓成斑。
历遍人间,万事不如闲。
断送余生消底物,兰可佩,菊堪餐。
功名场上税征鞍。
退时难。
处时安。
生怕红尘,一点污儒冠。
便笔*凭归来嗟已晚,那更待,买青山。
人生等行旅,能费几春秋。
元龙谩矜豪气,百尺卧高楼。
昨日青青双鬓,今日星星满镜,转首岁华流。
归去便去,何处觅菟裘。
一枝筇,一壶酒,寄真游。
姑山玉立千仞,直下看神州。
欲语幽情谁可,赖有白鸥知我。
尘世尽悠悠。
一笑对妻子,出处不须筹。
菊轩君才名道丛推重一世,值金季乱亡,辟地龙门山中。
遁庵君既没,菊轩君从来徙晋宁北郭,闭门读书余四十年优游。
前韵,戏成一篇蹉跎岁晚,床头铁砚已生衣。
破窗雨送轻霏。
暗里随风入夜,花上早先知。
听一时下笔,鏖谈战文围。
天心百家词本作公不违。
更问甚、是和非。
便着春衫换酒,醉墨题诗。
逢场作戏,觉赏心、乐事未全稀。
还自叹
杏花半吐,花底香风度。
杨柳袅金丝,拂晴波垂垂万缕。
东君着意,付与有情人,山下路,水边村,总是堪行处。
春光几许。
不用忙归去。
呼取曲生来,把闲愁一时分付。
大都是醉,三万六千场,遇有酒,且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