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闺怨三首·其二》
《闺怨三首·其二》全文
明 / 王世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闻道边关乐事多,前庭蹋鞠后庭歌。

不知刁斗声中月,曾照流黄锦上梭。

(0)
鉴赏

这首诗《闺怨三首(其二)》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闺中女子对边关乐事的耳闻与内心微妙的对比,以及对战争与和平生活的复杂情感。

首句“闻道边关乐事多”,开篇即以一种看似平静却暗含讽刺的语气,描述了边疆地区似乎充满了欢愉与热闹,与下文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乐事”不仅指边关的娱乐活动,更隐喻着战争带来的某种虚假的繁荣与满足感。

次句“前庭蹋鞠后庭歌”,进一步描绘了边关内外截然不同的景象。前庭,即边关的前院,这里的人们可能在进行蹴鞠(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享受着看似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后庭,则是闺中女子所处的空间,她们在歌唱,但歌声中或许隐藏着对远方丈夫或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战乱的忧虑。

接下来的“不知刁斗声中月”,将视角转向夜晚,月光下的刁斗声(古代军队中用于报时和警戒的器具)与边关的宁静形成对比,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不期而至的危险。这句诗巧妙地将自然美景与战争的阴影交织在一起,强化了诗中主题的复杂性。

最后一句“曾照流黄锦上梭”,则以织锦为喻,流黄锦是一种珍贵的丝织品,梭子代表织布的过程。这句话意在表达,尽管边关的女子在歌舞中暂时忘却了忧愁,但她们心中那份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如同织锦上的图案,无法被轻易抹去。同时,这也象征着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界限,如同织锦上的线条,既紧密相连又各自独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边关的热闹与闺中的寂寞,以及战争与和平的对立统一,深刻揭示了战争对普通百姓尤其是女性生活的影响,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与人文关怀。

作者介绍
王世贞

王世贞
朝代:明   字:元美   号:凤洲   籍贯:太仓(今江苏太仓)   生辰:1526年-1590年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猜你喜欢

五草堂诗·其一考槃草堂

朝宗沔水向东流,中有硕人卧一丘。

尽道表闾逢圣主,不缘输粟拜通侯。

云归涧谷三湘暮,月引渔樵七泽秋。

寂寞幽栖今再造,犹馀逸韵并青州。

(0)

舍弟季子郊居观梅有作因用其韵自嘲书以示之

腊残春近忆郊坰,拟看梅花过小亭。

世态定须愁冷落,良工应已愧丹青。

风飘雪片衣犹湿,月拥芳魂睡欲醒。

却笑孤山林处士,未能闭户草玄经。

(0)

张督府平寇诗用韵

汉家租赋岁频蠲,何事妖氛漫斗躔。

廊庙玉符分上将,江城虎幄集群贤。

扶桑夜静逢时雨,五岭春回起夕烟。

尽道楼船下南粤,风光重见武皇年。

(0)

薛舍人尊甫寿卷

层霄霭霭腾奎壁,望里悠然见寿星。

拜秩亲窥凤池紫,承恩却望南山青。

鹿门旧识庞公隐,汾曲新传薛氏经。

不用岩居避尘世,定将嵩祝报明庭。

(0)

童使君邀游清源山同蔡中丞王符卿二首·其一

风烟万里入南台,槛外诸山次第开。

北海张筵缘福地,西京留客尽仙才。

凄清虎啸林间出,绕缭鸾笙天际来。

为问昔人栖隐处,飞霞此去有蓬莱。

(0)

送钱明府之晋江

青门谁怅别,赤县汝之官。

政识循良美,人称孝友难。

艰危酬献璧,感激尽披丹。

师帅今多寄,神君此共看。

汉图百雉迥,周服七闽宽。

迤逦刺同合,苍茫金粟寒。

却疑洛形胜,犹是晋衣冠。

东去连鲸鳄,南游愧羽翰。

云垂秋缥缈,池泳晓潺漫。

对月空悲谢,临风更忆潘。

何当书系雁,应待纸回鸾。

倘遇狂歌客,无劳访义安。

(0)
诗词分类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诗人
薛瑄 黄衷 邵雍 李东阳 戴亨 湛若水 区大相 王恭 张弼 郑孝胥 辛弃疾 欧阳修 刘攽 陈毅 郭祥正 边贡 韩维 张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