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卜筑枕流霞,小径斜开扫落花。
屏列双峰横过雁,门低五柳噪寒鸦。
早秋夜雨宜移菊,半亩荒畦可种瓜。
曾是仙凫回绛阙,几从勾漏得丹砂。
青溪卜筑枕流霞,小径斜开扫落花。
屏列双峰横过雁,门低五柳噪寒鸦。
早秋夜雨宜移菊,半亩荒畦可种瓜。
曾是仙凫回绛阙,几从勾漏得丹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画卷。首联“青溪卜筑枕流霞,小径斜开扫落花”以“青溪”、“流霞”、“小径”、“落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仿佛读者置身于一幅淡雅的山水画中,感受到自然界的静谧与美好。
接着,“屏列双峰横过雁,门低五柳噪寒鸦”两句,通过“双峰”、“雁”、“五柳”、“寒鸦”等元素,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态美。双峰如屏,雁阵横空,五柳掩映,寒鸦鸣叫,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早秋夜雨宜移菊,半亩荒畦可种瓜”则将笔触转向农事活动,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节气的敏感。早秋时节,夜雨绵绵,正是移栽菊花的好时机;在半亩荒芜的田地中,可以播种西瓜,预示着丰收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最后,“曾是仙凫回绛阙,几从勾漏得丹砂”两句,以“仙凫”、“绛阙”、“勾漏”、“丹砂”等神话色彩浓厚的词语,增添了诗歌的浪漫气息和神秘感。这里可能暗含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修炼成仙、获得长生不老之术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作品。
龟山载道南,伊阙无全书。
遁翁受李氏,一轨行众涂。
如人执蓍蔡,于物察鸢鱼。
至今表乡学,粹美不近迂。
得君羁旅中,滞念尽刊除。
讥评世亦有,鉴裁我岂虚。
唯应双剑光,贲子幽贞庐。
江左失其御,强臣布中区。
欢娱一以乖,狂猘无趑趄。
黄屋播草野,彤庭交剑殳。
事枢始谁秉,捧首如奔狐。
伟此百世士,死与二子俱。
孤衷耿未沫,足以孚豚鱼。
义旗果东指,白日开天衢。
孰最拨乱功,之人或其徒。
伊昔大雅废,清言鄙文儒。
禾黍已横委,衣冠尚舒徐。
屹然见砥柱,独障狂澜趋。
大节固如此,捐生乃其馀。
青简焕遗烈,苍榛閟幽墟。
日夕悲吹多,天高年运徂。
世方用骫骳,犹将愧玄虚。
江涛渺在望,雪涕空涟如。
浦城孝子身姓祖,自怜性命如粪土。
生才五岁遭乱离,有母更被官军虏。
零丁二十八春秋,母纵得生何处求?
天地茫茫明月恨,江山漠漠白云愁。
忽得母书惊母在,看书未尽泪先流。
书云流落河南县,河南蹋遍无由见。
唐州境上忽相逢,白发萧萧霜满面。
谁知喜极情转悲,傍人更问初别时。
千生万死到今日,始为母子东南归。
东南迢迢闽山路,入门犹记阶前树。
居人传说尽相看,鸡黍提携竟朝暮。
祖生母子真可怜,少壮离别老大还。
同时乡井被兵者,几人骨肉能生全。
愿生母子长寿考,四海升平永相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