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寺高楼天上看,阳明东眺白云端。
山川如此昔人往,风露依然古杏残。
海市千家过社燕,禁烟二月尚春寒。
自怜不渡姚江水,遥折名花寄讲坛。
萧寺高楼天上看,阳明东眺白云端。
山川如此昔人往,风露依然古杏残。
海市千家过社燕,禁烟二月尚春寒。
自怜不渡姚江水,遥折名花寄讲坛。
此诗描绘了阳明先生杏花楼的景象,以景寓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感慨。首句“萧寺高楼天上看”,以“萧寺”点出地点,暗示古迹的庄严与肃穆;“高楼”则显现出建筑的高大与雄伟,仿佛直插云霄,引人遐想。次句“阳明东眺白云端”,通过“东眺”和“白云端”的描绘,展现了楼阁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也暗含着对阳明先生远眺思考的精神境界的赞美。
“山川如此昔人往,风露依然古杏残”,这两句承上启下,将眼前的景物与历史人物相联系,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叹,也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山川依旧,但昔人已去,唯有风露和古杏见证了时间的流转与历史的变迁,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感和淡淡的哀愁。
“海市千家过社燕,禁烟二月尚春寒”,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画面,描绘了一幅春日景象:海市蜃楼中千家万户,燕子穿梭其间,而此时正是二月,春寒料峭,却已有燕子归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这一对比,既体现了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也寓意着生命不息、希望常在的主题。
最后,“自怜不渡姚江水,遥折名花寄讲坛”,诗人以自怜之态,表达了未能亲临现场、直接感受历史氛围的遗憾,同时又通过“遥折名花寄讲坛”的行为,寄托了对阳明先生及其思想的敬仰之情。这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综观全诗,彭孙贻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不仅展现了阳明先生杏花楼的独特风貌,也传达了诗人对历史、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是一首富有深意的咏怀之作。
揩汗残妆,咀梅颦黛,楚腰如束。
为蔗浆频饮,全疏绿蚁,绣床慵傍,閒倚青奴。
解愠风来,忘忧花发,庭树扶疏如画图。
凌波袜,步兰堂欲下,犹自踟蹰。星娥月姊相呼。
趁清樾、桃笙特地铺。
怅紫箫声远,青鸾梦断,逸居无事,长日何如。
玉子圆磨,文楸方界,多算须防一著输。
閒情远,渐西山翠重,飞下阳乌。
再见新正,去岁逐贫,今年逐穷。
算公田二顷,谁如元亮,吴牛十角,未比龟蒙。
面目堪憎,语言无味,五鬼行来此病同。
齑盐里,似扬雄寂寞,韩愈龙钟。何人炮凤烹龙。
且莫笑、先生饭甑空。
便看来朝镜,都无勋业,拈将诗笔,犹有神通。
花柳横陈,江山呈露,尽入经营惨澹中。
闲身在,看薄批明月,细切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