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外何须去,衣如藓亦从。
但能无一事,即是住孤峰。
雨歇云埋阁,月明霜洒松。
师心多似我,所以访师重。
鸟外何须去,衣如藓亦从。
但能无一事,即是住孤峰。
雨歇云埋阁,月明霜洒松。
师心多似我,所以访师重。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对自然的融入和对精神导师的尊崇。首句"鸟外何须去,衣如藓亦从"表明诗人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无需再寻觅其他的安身之所,甚至连衣服都像地上的苔藓一样自然而然。第二句"但能无一事,即是住孤峰"则透露出诗人追求的心灵境界:只要能够无挂无虑,就算是在偏远的山峰上居住,也是一种心灵的栖息。
第三句"雨歇云埋阁,月明霜洒松"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景象。雨后天晴,但云朵仍然遮盖着寺院的阁楼;清朗的月光下,霜花挂在松枝上,这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最后两句"师心多似我,故来访师重"则表达了诗人对其精神导师的敬仰之情。这里的“师”很可能是指一位佛教高僧或者道教仙人,而“师心多似我”表明诗人与这位导师在思想上有着高度的共鸣,因此特地前来拜访,以求得心灵上的指导和启迪。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于内心平静、超然物外的一种追求,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精神导师的尊敬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