皤皤岷山老,抱琴鬓苍然。
衫袖拂玉徽,为弹三峡泉。
此曲弹未半,高堂如空山。
石林何飕飗,忽在窗户间。
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湲。
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
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
幽引鬼神听,净令耳目便。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谁裁青桐枝,縆以朱丝弦。
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
知音难再逢,惜君方年老。
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眠。
皤皤岷山老,抱琴鬓苍然。
衫袖拂玉徽,为弹三峡泉。
此曲弹未半,高堂如空山。
石林何飕飗,忽在窗户间。
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湲。
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
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
幽引鬼神听,净令耳目便。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谁裁青桐枝,縆以朱丝弦。
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
知音难再逢,惜君方年老。
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情的古琴雅奏图景。诗中的“皤皤岷山老,抱琴鬓苍然”形象鲜明地展现了一个白发苍苍、抱着古琴的老者,他的衫袖轻拂玉制的琴徽,为的是弹奏那三峡流泉的壮丽之音。这一开场即设定了一种超脱尘世、高洁清寂的情境。
“此曲弹未半,高堂如空山”则是说在这古琴的演奏下,即便是在一个宽敞的厅堂中,也会让人感觉到一种空旷和静谧,就像是一座空无一人的山一样。紧接着,“石林何飕飗,忽在窗户间”描述了琴声如同山林间的风,穿过窗户,给室内带来了一份自然之美。
“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湲”中,“绕指”形容手指在琴弦上流畅地滑动,而“青丝激潺湲”则是对琴声的描写,似乎琴声如同溪水一般清澈而又充满活力。
接下来的“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表达了诗人对于古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的深切体会,这里的“演漾”指的是音乐中的流动变化,“怨楚云”则是说这种旋律带着对往昔的哀伤或思念,而“虚徐韵秋烟”则形容这琴声在空气中飘渺如同秋日的轻烟。
诗中还有一连串的意象,如“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通过对比和联想,使得整个场景变得更加神秘和动人。在“幽引鬼神听,净令耳目便”一句中,则是说这种琴声不仅能够吸引世间的鬼神,即使是人类也会被其清冶之音所洗涤,让人的耳目得到一种净化。
随后,“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琴声中的哀艳之美的深刻感受,就像是远方的楚国游子听到了故乡的曲调,不禁心绪难舍;而“湘妃”的泪水则是对古代传说中湘妃悲剧命运的一种联想。
最后,“谁裁青桐枝,縆以朱丝弦”一句,则是在问谁能剪下这青翠的桐树之枝,用朱红色的丝线来制作琴弦,以此承载古人留下的曲调。紧接着,“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继承和传播古代音乐文化的一种期望。
“知音难再逢,惜君方年老”一句中,“知音”指的是懂得欣赏音乐的朋友,而“难再逢”则是说这样的朋友难以遇到,“惜君方年老”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位懂得音乐艺术的朋友年事已高的一种遗憾。
全诗以“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眠”收尾,这不仅是对整个场景的一个总结,也是一种情感上的释放。琴声渐渐结束,而窗外的月亮已经下沉,留给诗人的是一份惆怅之情,在东斋中入睡前回味着这段美妙而又难以忘怀的音乐时光。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